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国外优惠贷款 助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2021-09-16 09:49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优惠贷款 生态文明

摘要: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在推动国内林草改革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以下几方面成功经验可供借鉴。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程晖

自1985年我国首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5000万美元实施“林业发展项目”以来,共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总额18.6亿美元,包括世行项目8个、亚洲开发银行项目2个、欧洲投资银行项目4个,项目范围涵盖25个省(区、市),带动国内配套105亿元人民币,实现总投资240亿元人民币。利用国外优惠贷款支持林草项目在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方面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生态治理成效显著

近40年来,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林草项目在绿色低碳发展、生态治理、木材供给、致富增收、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我国工程造林的突出典范。其中“林业发展项目”“国家造林项目”被世行评定为“非常满意”;“西北三省(区)林业生态发展项目”获得亚行“2014年中国区优秀业绩奖”。“国家造林项目”和安徽省项目走出国门,被世行作为新技术转让和良好管理的典范在发展中国家推广。

改善了生态环境。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规程、造林地筛选程序和造林模型设计,采取树种多样化、保留原生植被、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等措施,改善了林种、树种结构,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充分发挥了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等综合效益。仅世行项目就完成人工林和中幼林抚育388万公顷。其中,“林业持续发展项目”营造项目林24万多公顷,每年可减少水土流失量73万吨,年碳汇量峰值达920万吨。

增加了木材储备。实施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有力地推进了我国人工用材林建设,增加了木材生产供应能力,从长远上缓解了国内木材供需矛盾。据统计,建成的世行项目增加人工用材林面积300万公顷,增加林木蓄积3.7亿立方米,公顷蓄积量达到117.8立方米,是全国人工林平均公顷蓄积量的2倍。

促进了林农增收。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覆盖了全国600多个县,其中原定国家级、省级贫困县占1/3以上。通过引进社区林业评估方法,建立三级技术推广和培训体系,林农掌握了实用的林草技术,地方林业实现了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发展,培植了特色优势产业,林农自主发展、共同发展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收入明显提高。

推进了林草行业改革创新。截至目前,共推广应用国内外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400余项,轻基质容器育苗、切根、生根粉、密度控制、嫁接换头等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已从项目区推广到全国,充分发挥了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的引导示范作用,推动了林草行业技术创新。此外,林草工程建设中广泛采用的系统工程理念、契约式管理理念、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社区参与发展理念以及“分工序分级检查验收”的质量监督办法、“造林模型”的成本管理办法、“先垫付、验收合格后再支付”的报账支付办法、工程监理制、招投标制、竣工验收制等,也都来源于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的成功实践。

把项目建成典型示范样板工程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在推动国内林草改革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以下几方面成功经验可供借鉴。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林草发展规划,推进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森林生态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减贫增收等多领域建设目标,把项目建成典型示范样板工程,增强了服务国家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实际成效。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切实做到为民、利民、富民。项目以政府主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形式,坚持“公开、平等、自愿”原则,采用国际通行的参与式磋商设计工具,邀请群众参与项目的规划、设计、决策和实施,保障项目利益相关方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增强了项目受益人对项目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坚持吸收创新、试点推广。注重对国际先进的知识技术和装备的引进,在项目林地管理中引入地理信息系统,建立信息数据库,项目林地的自然属性在一张电子图上一目了然,实现了项目林地的可视、可调、可查和可控;试点推广了森林认证,率先引入国际通行的森林可持续经营工具,改善了项目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水平。

责任编辑:吕娅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