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小庭院”打造成“大产业” 沈阳市辽中区多措并举促进庭院经济发展
摘要:据了解,下一步,沈阳市供销社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成立专门组织,以京户通平台为载体,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带动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将小庭院做成大产业、大经济,打造供销电商发展的新模式,实现农户和市民共赢,为乡村振兴助力加油。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汪险峰报道:为更好的发挥庭院经济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沈阳市辽中区与沈阳市供销社联合社强强联合,结合供销体系优势,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庭院经济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把“小庭院”打造成“大产业”,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完善农业产业链条,为辽中区的庭院经济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
在辽中区于家台村,一大清早,村民王锡荣大姐就来到村里的供销合作社,把自己院里种的苦苣、胡萝卜、茄子、大白菜等农产品进行分包、称重,等着供销车队来取货配送。王大姐告诉记者:“我们家每年都在院里种大白菜、胡萝卜、苦苣等蔬菜,自己家根本吃不完,即使送给亲戚朋友后也还会剩下很多,多余的就烂掉了。今年,通过我们村里的供销社,我在家门口就把自家种的胡萝卜、大白菜卖出去了很多,而且价格还比市集上贵了不少,有些当时卖不完又不好储藏的蔬菜,像萝卜、茄子啥的,我就送到村里的加工厂,变成蔬菜干,这样不但好储存,价格也比鲜菜高了不少,供销社让我又多了个来钱的道儿。明年我准备再多种点,多卖点钱,给家里换个大电视。”
与王大姐不同,村民宋云玲家有好几个蔬菜大棚,专门种植西红柿、豆角,等蔬菜。据宋云玲讲,以前种大棚蔬菜还能卖上价,随着周围种同样菜的人越来越多,价格也越来越低,有时候还得赔钱卖。这两年,她参加了沈阳市供销社和村里共同组织的“双减双增”示范项目,有了专业老师的指导和种植手册,农药和化肥基本不用了,特别是种植的西红柿口感特别好,产量高了收入自然也就增多了。现在她家的菜不但在菜市场站住了脚,还能够通过供销社的电商网络进行销售,收入比往年能多了百分之三十,许多同村的村民都说明年要跟着宋云玲一起增收致富。
据沈阳市辽中区潘家堡镇于家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佟亮介绍, 为进一步拓展庭院经济功能,于家台村结合本地实际,将庭院变成了农民增收、新技术推广的试验田。“我们村的农产品已经在供销社的‘社区供销社’平台进行线上销售。同时,为了完善农业产业链条,村里还购置了专业的烘干设备,帮助村民把不能及时销售的萝卜、茄子、苹果等蔬菜、水果加工成蔬菜干,水果干等,不但丰富了“庭院菜”的品种,促进了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而且通过‘一村一品’实现了农产品从种植到加工的规模化、标准化,为连接网络销售,实现农副产品全程可追溯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农民增产增收起到积极的作用。”佟亮说。
沈阳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农产品现代流通处四级调研员王珏表示:“市供销社将发展庭院经济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在法库县试点成功的基础上,这次与辽中区政府共同在于家台村开展辽中区庭院经济试点,从产品商标注册、包装设计、标准化生产、农产品深加工、提供物流支持,联系对接市直部门、社区等方面提供全链条服务,目前看,效果不错,村党支部、村民配合度和参与度都非常高。”
据了解,下一步,沈阳市供销社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成立专门组织,以京户通平台为载体,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带动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将小庭院做成大产业、大经济,打造供销电商发展的新模式,实现农户和市民共赢,为乡村振兴助力加油。
责任编辑:唐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