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答好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答题” ——聚焦第五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全球老龄化机遇共享”分论坛

2022-11-08 11:41 中国发展网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记者 程晖

蓝牙助听器、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康复互联网医院……在第五届进博会现场,一大波更智慧、更人性、更普惠的老年人护理产品和适老化服务映入眼帘。

与此同时,11月5日,第五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全球老龄化机遇共享”分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与会嘉宾齐聚一堂,正热烈共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际经验、发展银发经济的有效路径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的契合点,为全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共享银发经济发展机遇贡献“虹桥智慧”。

“老龄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趋势,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在刚刚闭幕的中共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多次提到养老、老年人、老龄化,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应对老龄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司长欧晓理与会谈到:“我们联合商务部、联合国人口基金首次在进博会、虹桥论坛设置应对老龄化议题,就是要发挥虹桥论坛开放平台作用,引导国际、国内社会更广泛、更深入地关注和参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挖掘银发经济发展潜力,在交流互鉴国际经验的同时,也发出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建设性声音,促进国际对话交流和开放合作。”

人口老龄化日益成为全球性趋势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人口老龄化无疑是一个新课题。20世纪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全球很多地区已经形成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人口态势,已经有大约100个国家和地区相继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全球老龄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谈到。

20世纪50年代,全球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不到5%,只有不到1/4的国家进入老龄社会。2020年,全球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9.3%,超过半数国家迈入老龄社会,20多个国家65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20%。联合国预计,2050年全球65岁以上人口比重将达到16%,本世纪末将达到23%。人口老龄化不仅对全球劳动力市场、投资市场和消费市场带来重大影响,而且对社会保障、卫生保健和养老金制度的财政可持续性以及全球性的养老、医疗等资源配置带来重大挑战。

日本国驻上海总领事、大使赤松秀一谈到,日本比中国早30年开始应对人口老龄化课题,目前,日本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29.1%。事实上,包括日本在内,世界上有15个国家和地区这一比例已经超过21%,正迈入“超老龄社会”。中国这一比例zai 2021年超过14%,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日本致力于不断完善社会环境,让老年人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同时,为了让所有人都能安心地迎来晚年,一直在摸索支援对策,完善优化安全保障网络。

他介绍说,首先是提高就业和收入。比如成立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就业支援中心,充实教育环境让老龄群体可以重新学习等等。其次是增进健康和福祉。日本政府在不断完善医疗保险体系、介护保险制度,统一服务标准,普及增进身心健康的膳食营养知识和开展相关实践。最后是生活环境方面,推进相应的适老化住宅建设和城市规划。政府从财政和金融方面,制定扶持政策和行业标准等。

荷兰驻上海总领事郭媚瑶也谈到荷兰在养老领域的改革。如聚焦于如何帮助长者尽可能进行自我管理,实现居家照护,以及通过科技和创新为长者提供温暖的服务,为社会造福。

蒋正华谈到,中国老龄化的发展既有与经济发达国家类似的方面,也有不同的特点,主要有三个鲜明特征:一是老龄化速度快。从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从7%提高到14%所需要的时间来看,法国是115年,瑞典是85年,美国是66年,英国是45年,而中国只用了22年。二是老年人数量多。2021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三是区域不平衡。比如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水平和速度远高于城市;区域差别大等。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认为,中国自本世纪以来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答题”。

根据联合国《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预测,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将从2022年的10%上升到2050年的16%。而对于中国而言,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的特点。2021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8.9%,2025年将突破3亿人,占比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中国老龄化加快发展,既有生育率下降的因素,更有人均寿命增长的因素。2021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2岁。这是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医疗保健水平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反映。

王一鸣认为,虽然人口老龄化带来新的挑战,但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和空间仍然较大。从供给端看,老龄化将加快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下降,但中国农业劳动力占比仍超过20%,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仍有潜力,非农产业劳动力仍将保持增长,这将减缓潜在增长率下降的压力。从需求端看,中国有2.5亿在城市居住的农业转移人口尚未实现市民化。通过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制度改革,释放这部分城市新市民的消费潜力,将减缓消费扩张减速的压力。

中国应对老龄化积累了一些经验

“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速快,应对老龄化的任务也更加繁重、复杂。中国政府致力于及时、科学、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国家发展全局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中统筹推进,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积累了多方面的有利条件和经验。”欧晓理介绍。

比如,在制度建设上,颁布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文件,制定系统应对老龄化的中长期规划,逐步形成涵盖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社会保障、社会参与、权益保障等各方面的完整政策体系。

在经济基础上,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十年累计增长超过100%,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

在服务体系上,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加速建设,各类养老机构总数达34万个,床位总数达812.6万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

此外,中国以低龄老年人为主的老年群体结构、大国优势与区域多样性也将使得我们有更从容应对老龄化的时间和空间,形成一定的后发优势。我们正在努力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同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

“人口老龄化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机遇。这就需要我们从纷繁复杂的局势中把握规律、认清大势、抓住机遇,保持冷静思考和信心定力,将人口老龄化挑战转化为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积极因素。”欧晓理谈到。

从国际经验看,日本、欧盟等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进入深度老龄化前后,都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形成新的内需消费动力。

未来,服务3~4亿老年人群体的银发经济有望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从需求端看,老年群体规模的不断上升蕴涵了大量的照护服务和健康产品需求,养老观念、消费能力和意愿也将提升到新的高度。

从供给端看,银发经济相关产业规模不断提升,市场主体逐年增多,由养老服务、老年用品、养老金融、老年科技等共同构成的产业形态和结构日益清晰。通过建立系统性、整体性的产业发展政策,来推动银发经济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将向世界进一步展示14亿人口大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信心和能力。

坚持合作共赢共享银发经济市场机遇

“2020年,中国银发经济总规模约5.4万亿元,占全球银发市场比重的5.56%,与中国老年人口占全球老年人口20%以上的比重而言,市场发展大有空间。”欧晓理给出一组数据。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副司长郝福庆谈到:“‘十四五’期间,我们提出要培育建设至少10个国家级的银发经济的产业园区。通过要素集聚,互学互鉴,取长补短,做一些试点示范,我们希望更多的城市参与进来,万马奔腾、百舸争流,把银发经济做大做强。”

欧晓理认为,从国际社会来看,至少可以在以下三点共同努力:

一是坚持合作共赢,共享银发经济市场机遇。立足国情,加快养老事业和产业发展,放眼世界,扩大市场开放,促进银发经济领域务实合作和项目对接,加强人员、技术、标准等方面的软联通,推动照护服务、医疗健康、老年用品等重点产业更好利用全球资源,支持企业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

二是坚持创新创造,提升应对风险挑战能力。应对老龄化是人类社会的新课题,要把创新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高度重视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发展为人类解决自身发展问题蕴含的巨大潜力,依靠创新走上经济社会可持续增长的发展道路。

三是坚持互学互鉴,完善全球老龄化治理体系。推动建立老龄化议题的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开展应对老龄化政策对话,共同完善人口老龄化领域国际规则,深化世界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研究,加强研究成果分享交流,促进国际社会共同应对老龄化能力提升。

责任编辑:程晖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