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吉林市:党建引领夯实乡村振兴发展根基

2023-11-24 14:51 中国发展网 记者 倪文忠

摘要:举全市之力打响集体经济提质增效攻坚战,走出了一条产业融合、形式多样、特色突出、持续增收的集体经济发展之路,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凝聚了强大动能。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记者 倪文忠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牵引性工程”,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凝聚力工程”。近年来,吉林市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创新思路,细化推进措施,整合各类要素,推动资源下沉,举全市之力打响集体经济提质增效攻坚战,走出了一条产业融合、形式多样、特色突出、持续增收的集体经济发展之路,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凝聚了强大动能。

通盘考虑  高位谋划

压实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责任

强化统筹谋划,压实工作责任。精心制定《吉林市关于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启动三年“提质增效”行动计划,明确县级党委主体责任,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纳入县域经济发展大盘子,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统筹谋划推进。明确乡镇党委直接责任,逐村研究理清发展思路,科学确定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形成全市“一盘棋”、齐心协力抓发展的工作格局,有力推动村集体经济增收。磐石市全盘统筹,召开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常委会会议研究落实举措,克服财力紧张困难,设立100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专项奖补资金,整合涉农专项资金4000余万元倾斜到村集体经济项目。

强化调研督导,传导工作压力。将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纳入县(市区)年度领导班子实绩考核指标体系和各级党组织年度党建述职评议重要内容,逐级传导压力。市级领导带头深入农村调研指导,县级党委书记高频调度,县级组织部部长遍访所有村“问诊抓药”,县级班子成员驻点帮扶薄弱村和潜力村,不提升不撤点。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列入市委基层党建调研督查内容,对各乡镇和村进行走访摸排、查缺补漏,提高村集体经济发展质量。昌邑区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纳入科级领导班子年度考核体系,实行“县级领导带头督、乡镇领导直接包、组织部门指导促”的包联工作机制,有效形成上下联动、层层落实的工作氛围。

创新赛马机制,激发干部干劲。制定《村集体经济“赛马赶超”行动方案》,设置月度排位赛、季度分站赛、年度总决赛三个考评环节,明确5个方面10项具体指标,不单比拼村均收入指标,将可支配收入、经营性收入等收入质量密切关联的各项工作全部量化赋分,综合评价排名,实现“赛点”更加多元、“赛场”更加全面。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鞭策相结合,对重视程度高、实绩突出的干部,优先表彰奖励、提拔使用。对连续两年排在最后一名的县区,取消当年县级党政班子评优资格。2022年船营区沙河子村4名村干部抓集体经济成效明显,共发放12万元“奖金”,村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有效提升。

建强组织  集智聚力

夯实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基础

建强基层堡垒,夯实发展基础。以提升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重点,扎实推进吉林新时代党支部标准体系(BTX)建设,深化“五星级”村党组织创建行动,根据年度创建结果统一授“星”,全市“四星级”以上村588个,占比42.5%。持续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落实“四个一”措施,近三年累计整顿146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破解组织工作弱化问题。深入开展“乡村振兴·书记争先”活动,推动村党组织书记“打擂比武”,提升乡村发展能力和水平。永吉县开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擂台赛”暨“金牌书记”争创活动,全县123名村党组织书记登台亮相,主动“晒”发展特色,“拼”发展实招,达到了经验共享、问题共解、互相促进的效果。

结对抱团联系,凝聚发展合力。开展“结对帮扶千村·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推动组织对接、人才对接、资源对接,全市1383个行政村实现全覆盖结对包保。极探索建立“片区联合党组织”,以“项目联抓”推行村村联建、村社联建、村企联建,创建“联村党委”“中心村党委”等片区联合党组织75个,覆盖336个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190.2%。龙潭区江北乡以村集体经济收入破千万的棋盘村为中心,建立了辐射9个村的“棋盘中心村党委”,依托中心村产业优势,向辐射村提供项目包装、资金垫付、人才支持等服务,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跨步,9个辐射村集体收入总额由2021年的85万元增加至2022年的320万元。

强化人才支撑,增强发展动能。注重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按照“三高三强两满意”标准,将359名本村致富能手、本乡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机关干部等选进“两委”班子。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开展“科技特派团下基层”活动,推动科技、农业、水利等领域的130多名专家技术人才下沉服务,解决实际问题。精准选派179名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依托派出部门,帮助村集体抓机遇、争项目、跑资金,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了人才支撑。全市精准选派农业、财政、科技、发改、交通等部门骨干力量,到资源匮乏、产业薄弱的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依托部门优势,争取各类项目21个、资金834万元,解决实际发展问题16个。

打破瓶颈 广开思路

探索发展集体经济多元模式

产业项目带动,提升造血功能。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强化县乡统筹,积极对接全省十大产业集群,念好“土”字诀,打好“特”字牌,唱好“产”字歌,整县整乡推进村级集体经济项目52个,覆盖955个行政村,增加村集体收入9000万元以上,形成了桦甸百村万头黄牛、磐石千棚灵芝等一批区域品牌。深化拓展第一书记代言活动,开发“松江红”助农小程序,建立村集体产品目录,整合职工福利、单位食堂和社会资源实施消费帮扶,逐村开展产需对接。目前,全市村级集体产业项目2158个,今年以来经营收入总额达2.51亿元,占集体经济总量35.1%。舒兰市全域发展白鹅养殖,出台“鹅十条”扶持政策,健全养殖、屠宰、制品、销售等产业链条,仅此项目每年村均增收3万元以上。

“三资”清理拉动,壮大集体家底。连续开展农村“三资”清收专项行动和“回头看”,以家庭承包地以外耕地为重点,利用电视台、报纸、微信公众号等广泛宣传发动,建立市县乡三级举报核查机制,实行清收“六步工作法”,落实“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确保“三资”管理实现规范化。持续巩固清收战果,依托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开展线上竞拍,累计上平台交易7037宗,成交金额8160万元,单笔最高溢价率超过200%。目前,全市累计清收不合理发包资源135万亩,通过“再发包”增加村集体收入1.25亿元。舒兰市小城镇四合村利用清收回的村小学,建设仿真圣诞树等轻纺工艺品生产车间,通过对俄铁路进出口岸,发往俄罗斯莫斯科柳布利诺大市场仿真圣诞树2万株,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2万元。

土地托管推动,拓宽增收路径。在村党组织主导下,以村集体机动地为基础,整合村内零散土地,委托给家庭农场主或专业合作社,搞规模经营,打造品牌,获得更多收益。制定下发《关于在全市进行土地托管经营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市县乡三级领导包保责任制,结合农资需求、劳动力存量、机具储备程度等因素,按需选取“全程托管”“劳务托管”“农资托管”“菜单托管”等不同方式,组织集中对接、厘清责权、算准收益、签好合同。目前,全市41个试点村流转土地6.7万亩,带动村集体增收910万元。丰满区漂尔村精准选取“农资托管”方式,将19公顷水田所需农资,整体委托给当地旺丰土特产公司集中采购,较以往分散种植农资成本亩均下降近110元,村集体增收21万元。

支部办社带动,发挥示范效应。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由村党支部成员代表村集体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以资金、资产、资源等入股,把党员群众组织起来,稳步推进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出台《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考评办法》,明确动态考核指标、赋分标准,设置“初创社、提升社、标杆社”三个等次,考评结果作为村干部薪酬待遇发放重要依据。按照“一年示范引领、两年提质扩面、三年逐步推开”思路,坚持稳步分类推进,目前全市打造186个土地型、服务型、农机型等合作社。蛟河市拉法村党支部领办的水稻专业合作社,采取“七村联建”方式,种植水稻2145亩,形成“产加销”全产业链条,2022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52万元。

责任编辑:刘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