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成渝双圈:建成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 推动川渝电网一体化建设

2025-04-24 16:44 中国发展网 李平贵

摘要:进一步优化西南电网网架结构,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力区域互补,助力打造“西电东送”能源资源配置枢纽。

——助力打造“西电东送”能源资源配置枢纽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李平贵 记者李博报道

川渝两地正加快建设以“特高压交流环网为骨架、500千伏主网为支撑、各级输配电网有效联络”的川渝互联互通坚强网架,着力提升川渝电网优化资源配置和安全运行能力。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于2024年12月27日建成投运,标志着川渝电网正式迈入特高压时代,将川渝断面输电能力从600万千瓦提升到1000万千瓦,进一步优化西南电网网架结构,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力区域互补,助力打造“西电东送”能源资源配置枢纽。

背景意义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优化川渝电力资源配置,完善川渝电网主网架构建”。四川省能源资源较为丰富,发电装机以水电为主,但丰枯矛盾较为突出,且资源主要集中在川西地区,受送出通道能力制约,成都等负荷中心地区供电形势日趋紧张。重庆市能源资源有限,发电装机以火电为主,常规水电资源开发殆尽,风光等新能源资源禀赋有限,用电缺口日益增大,中长期新增电力需求须靠外电平衡。川渝电网原为一体,自重庆直辖后两省市电网分设,但互联仍较紧密,原通过6回500千伏、6回220千伏及以下交流线路相联,总电力交换能力为600万千瓦。在此背景下,坚持“一盘棋”思维,立足川渝能源资源条件及分布特点,谋划实施了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对增强川渝电网互联互通和优势互补、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可靠电力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随着中央赋予重庆“两大定位”,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和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等协同联动,电力供应形势日趋严峻。加强川渝电网互联互通,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构筑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抓手,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建成投运,为后续疆电(南疆)送电川渝工程、川渝特高压交流加强工程等重大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川渝特高压交流骨干联网将更加紧密,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系统更加可靠,电力电量交换互济进一步扩大,加快形成协同互补、智慧互动、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的区域化新型电力系统,提速构建“西电东送”能源资源配置枢纽。 

主要做法

凝聚发展共识,构建跨省协作模式。川渝两省市把推动川渝电网一体化发展作为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重大战略、保障西南地区电力可靠供应的重要部署,共同推动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纳入国家“十四五”专项规划,联合印发《川渝电网一体化建设方案》《推动川渝能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协同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以“建机制、搭平台、推项目”为抓手,加快推进四川、重庆电网提档升级和结构调整优化,充分发挥川渝电网互联互通和余缺互补优势,加速推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川渝一体化能源保障体系。

强化政企协同,高效推动项目建设。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工程建设多次作出指示,市级层面成立常务副市长挂帅的“外电入渝”工作专班,区级层面成立工程建设指挥部,高位推动项目建设,并将该工程纳入川渝党政联席会重大项目清单予以调度,全方位保驾护航。协同国家电网公司做实做深项目前期工作,坚持“月调度、周报告”工作机制,及时协调化解用地用林、征地拆迁、阻工矛盾、大件运输等方面问题,历史性实现6个工作日取得国家自然资源部用地预审同意意见,40天完成站址红线内房屋拆迁,25天完成征地清表,在保证依法合规开工的前提下较以往同类工作平均周期缩短近50%。

完善管理机制,着力打造精品工程。深刻把握工程建设“基础性、过程性、移动性、外部性”特征实质,全面践行“六精四化”管理理念,以对特高压的敬畏之心高标准要求、高质量建设,聚焦压实安全“实”度、夯实质量“精”度、突出施工“绿”度,聚力打造安全可靠、工艺精湛、和谐友好的特高压工程,较里程碑计划提前半年投运的同时实现零安全事故、零质量缺陷的投运“双零”目标,把特高压变电站的建设管理水平和建造质量推向了新高度。

成效亮点

强化区域资源优化配置,保障成渝电力可靠供应。“十四五”以来,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推进,川渝两地用电需求高速增长,预计到2025年,四川、重庆最大用电负荷分别约7500万千瓦、3420万千瓦,较2020年增长48%、39%。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连接四川、重庆电源和负荷中心,实现了四川、重庆十余年的特高压交流联网构想,提升了四川水电通道送出能力480万千瓦,将川渝断面输电能力从600万千瓦提升到1000万千瓦,显著提升川渝电网跨省跨区灵活互济能力,有效增强西南电网系统稳定性、运行可靠性和资源配置能力,有力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整体电力保障能力。

构建西南新型能源体系,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四川是我国清洁能源大省,发电装机总容量超1.4亿千瓦,其中,水电装机规模超1亿千瓦,风光等新能源装机规模超1700万千瓦;预计到2025年,四川新能源装机约3200万千瓦。作为服务川西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绿能载体,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投运后,我国西南电网的主网架电压等级从500千伏提升到1000千伏,可将川西地区丰富的水、风、光等清洁电能大规模输送至重庆、成都等负荷中心消纳,促进川渝两地清洁能源多元开发和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同时,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也是推动构建西南地区新型能源体系、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具体实践,既加强了西南地区电力流向总体优化,又能有效承接后续西北、西藏等特高压直流外送电能,加快构建西南立体枢纽大电网,进一步促进清洁能源大规模、大范围消纳。

坚持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海拔核心技术突破。作为我国首个高海拔特高压交流工程,川渝特高压建设面临了“高海拔、高抗震、重覆冰”三大难题。高海拔——与已建同类工程相比,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1000千伏变电站最高海拔从1300米跃升至3450米,线路海拔从2300米提升至4750米,海拔升高,空气间隙加大,铁塔及设备尺寸需相应增大。高抗震——工程建设中海拔最高的甘孜变电站地震烈度8度,对设备抗震设计要求极高。重覆冰——受途经地区的地理、天气环境影响,线路最大覆冰量在特定情况下达60毫米,超出现有特高压工程设计规程和设备研制边界。面对一系列挑战,设计科研团队先后开展145类科研和工程验证试验,世界上首次攻克了空气间隙、外绝缘、电磁环境等高海拔特高压关键技术,研制出全套高海拔特高压交流设备。特高压变压器等4类设备入选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次研发采用十分裂导线、金具和新型放线设备工艺,首次采用“八腿式”门型输电铁塔。特高压工程建设累计创下26项世界首次,为后续藏电入渝等高海拔和重冰区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重庆市能源局)

责任编辑:刘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