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典型案例

2025-04-24 16:40 中国发展网 李平贵

摘要:民主村社区先后入选商务部第一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优秀实践案例、住房城乡建设部全国完整社区试点十大案例,成为全市创建“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首批试点。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李平贵  记者李博报道 民主村“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服务5个完整社区,涉及常住人口2.45万户、6.6万人。2024年4月22日,中央领导亲临民主村视察,首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重要论断,强调“要总结推广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更好惠及广大社区居民”。九龙坡区全面落实中央领导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努力打造民主村“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新样板。民主村社区先后入选商务部第一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优秀实践案例、住房城乡建设部全国完整社区试点十大案例,成为全市创建“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首批试点。

背景意义

打造民主村“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是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全面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重要论述、建设成渝地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重要实践,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民生举措。有助于推动优质城市公共服务往基层延伸、向社区下沉,实现“家门口”一站式服务,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主要做法

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左右贯通”的工作体系。一是建立市区联动体系。建立“市发展改革委+九龙坡区”上下联动工作体系,全面梳理民主村自然、人文、发展本底,转变资源配置、空间治理和城市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生活圈规划建设,打造标志性成果。二是构建区级协同体系。形成区委、区政府党政“一把手”任双指挥长,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常务副区长任执行副指挥长,6位相关区领导任副指挥长,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等单位和属地街道、社区深度参与的协同作战体系,推动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三是完善思路指标体系。对标“全市改革要求”“‘1358’总体思路”“民主村‘最小颗粒度'”要求,形成改革方案,提出17个类别36项重点改革任务,整合形成群众可感可及的项目事项127项。

优化细化“一圈多能、多圈融合”的空间布局。一是一图一表做规划。制定“15分钟生活圈”规划图明确点位布局,推动服务要素配置完备度达93%。制定“43+N”服务要素配置一览表,包含基础保障类项目43项,结合社区实际谋划N个服务项目。二是五位一体建极核。建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客厅、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食堂、社区公园五位一体的“社区公共服务核”,营造基础医疗有保障、社区食堂饭菜香、社区客厅活动忙的和美景象。三是留改拆增促盘活。优化新旧城市片区无界融合的空间布局,保留片区住宅肌理与街巷格局,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和特色风貌,加力推进闲置土地和建筑的再开发利用。

补齐补全“功能完备、生活便利”的基础设施。一是拆危治违腾挪空间。打捆推进棚改、治违等工作,改拆危旧房5.7万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1.6万平方米,及时做好拆后房屋漏水、空调移位等拆后服务。二是补齐短板增强服务。补齐停车场、社区食堂等设施,地下迁改三线管网8公里,升级改造排水、消防等设施,打造红心蚂蚁志愿服务驿站,共享微波炉、心理咨询、蚁巢书屋等服务。三是优化环境改善品质。整体改造78栋建筑外立面,配建游园、广场等公共空间9万平方米,修复老旧排洪渠打造社区海绵公园。融入一号信箱、三线建设等元素,设计以建设诗歌等为主题的文化景观。

用好用活“市场化运作、微利可持续”的运营机制。一是盘活资产共享收益。统一招商运营自持店面、农贸市场等闲置资产,通过闲置资产入股、收益分成模式实现“房东变股东”。二是公益盈利实现平衡。通过“公共食堂+个性化餐饮服务”运营社区食堂,对60岁以上老年人就餐给予最高40%优惠,依托周边餐饮档口创造收益,较好实现“微利可持续”。三是创新业态增添活力。引进主理人、创意空间等商业业态,以集装箱为载体打造“快闪广场”品质商业区,创新打造“低音黄瓜”文化创意空间,融合日式、韩式、泰式烹饪元素为一体,集聚生活气与新活力。

提质提效“多元供给、惠民利民”的公共服务。一是打造幸福安康的养老服务。打造养老一站式服务综合体,提供助浴助洁和心理关爱服务6800余人次。采取“公建民营”“公益+惠民”模式建设社区老年食堂,累计提供助餐服务24万余人次,其中老年人助餐6.9万人次。二是打造优质普惠的教育服务。谢家湾幼儿园教育集团,以公民办结对、优质园带动、公办园辐射等方式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完善“社区学院—镇街学校—村居办学点”三级体系,成立九龙坡社区教育学院民主村学习中心。三是打造贴心关怀的健康服务。全市率先建立家庭医生健康管理中心,打造精品家医团队3个,落实网格健康指导员140名,与社区居委会、养老机构、社区食堂、区属医院建立“四方联动医养照护”服务体系。四是打造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建设半坡部落、万象书屋等8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升级打造重庆二九六文体村,提供篮球、中医理疗、影像与咖啡等文体综合服务。五是打造便捷高效的出行服务。500米范围内设有6个公交站点、2个轨道站点,实现公交站5分钟内步行可达,轨道站15分钟内步行可达。“投建运管维”一体打造41亩闲置低效用地,建成公共停车场10个、提供车位1329个。六是打造触手可及的就业服务。打造“星级家门口就业驿站”,引入渝职聘、就近帮等数字平台,创新刷脸求职模式,实现智能匹配供需两端的数字就业服务。

创新创优“党建举旗、凝聚各方”的治理模式。一是四方五管共治理。创新推行“四方共治、五管协同”工作机制,建立“社区党委+平台公司+城管商管+社区居民”共治体系,发挥城管、网管、物管、商管、智管等五管协同作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机制。二是红色管家全覆盖。建立“红色管家”党群服务中心,私事由网格员牵头自治调解,小事由“两代表一委员”组织协商解决,大事通过“吹哨”联动部门“报到”解决。三是数字链接达各方。上线“云上民主村”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创建9大应用场景30项功能,推动社区餐饮门店油烟净化装置安装率达98%、群众投诉率下降95%。建立“三师”进社区数字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链接104名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由社区发布需求公告,“三师”提供专业化方案。

成效亮点

生活品质显著改善。补齐社区基础设施短板、完善便民生活服务功能、优化养老托育服务供给、拓展社区商业公共空间等举措,打造出集约化、多元化、特色化便民生活公共服务空间,满足了不同年龄段居民全方位需求,群众满意度达98%。

城市面貌显著优化。强化拆除危旧、绿化美化、楼道攻坚等行动,增加城市开敞空间6.8万平方米,改造建筑面积32.5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3.8万平方米,提升配套环境17.7万平方米,保留历史建筑红砖房6栋,复原“一号信箱”等老场景10处。

社区经济显著激活。便利店、家政服务点、维修点等需求保障类业态稳步提级,特色餐饮、新式书店、老年康护等品质提升类业态重点发展,新增商业主体51个、门店约1万平方米,20余条深巷老房具备经营条件、2000余户商家受益,单日最高接待游客达3万人次。

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党建引领建立了9支以党员为主体、志愿者共同参与的服务队伍,网格力量不断壮大。“四方共治、五管协同”工作机制助推城市管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实现了社区管理从“对手”多到“帮手”多的转变。

社区风尚显著和谐。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公益食堂等社区新载体,链接了社区资源与人际情感,老街坊重续邻里情。依托“睦邻友善、互促共享”为主旨的《邻里公约》和《诚信经营公约》,解决历史遗留问题17件。

责任编辑:刘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