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翔安:“四个+”锻造县域经济新动能
摘要:厦门市翔安区创新构建“产业+场景”“投资+融资”“人力+人才”“服务+保障”“四个+”协同机制,走出一条县域经济体创新突围的实践路径
厦门市翔安区创新构建“产业+场景”“投资+融资”“人力+人才”“服务+保障”“四个+”协同机制,走出一条县域经济体创新突围的实践路径
中国发展网讯 谢代文 记者丁南报道 在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一场以“产业+场景”“投资+融资”“人力+人才”“服务+保障”四维协同机制深度融合为核心的改革试验,正悄然改写县域经济创新逻辑。
这个成立仅二十一年的年轻行政区,通过激活创新要素,破解了“科研强、产业弱”的县域发展困境,锻造出县域经济新动能。2024年,翔安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3.3%,已连续三年蝉联全市首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7.8%,已连续五年入围中国工业百强区,成为全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
产业+场景:开放生态驱动产业升级
在翔安创新实验室,全球首条23.5英寸Micro-LED激光巨量转移示范线实现99.9%转移效率,研发周期缩短60%,直接助力天马微电子斩获国际车企智能座舱订单。这种“楼上创新、楼下转化”的模式,正是翔安构建“场景驱动”生态的缩影。
“实验室的微光点亮车间,开放场景孕育产业新枝。”翔安区委常委、副区长王永欣用诗意表达解码区域发展密码。2023年政府主导建立的校企“双清单”机制,精准对接47项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提升32%。在翔南氢能公交示范线,开放场景半年内吸引8家配套企业聚链成势,氢能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通过“链主企业+场景开放+政策包”组合拳,翔安重构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未来赛道版图,以“翔安速度”助力企业抢夺市场、赢得发展先机。
友达首座工厂从动工建厂到点亮第一块面板用时不到一年,联芯12寸晶圆厂从开工落成用时仅20个月,天马6代线从动工到产品点亮仅耗时21个月,仅用60天完成天马6代线、90天完成天马8.6代线项目整村搬迁和土地征收……
“我们打造的不是单个项目,而是完整的产业生态圈。”王永欣介绍,未来三年翔安计划开放包括智慧港口在内的20个新场景,预计带动战新产业年均增长超20%。这种场景开放策略已显成效,2024年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1.3%,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8.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8.9个百分点,场景驱动的裂变效应正在显现。
投资+融资:资本活水精准滴灌科创生态
在厦门科学城基金港,总规模50亿元的“耐心资本”以“前三年不考核收益”的定力,专注浇灌硬科技幼苗。
“我们要做‘耐心资本'的守护者,而非短期利益的收割者。”厦门科学城基金港负责人这样阐释投资哲学。这种战略定力源自对“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国家政策的深刻践行,带来显著成效,2024年翔安硬科技领域融资额同比增长67%,早期项目占比达42%。
2024年,翔安设立3亿元科技信用贷款风险池,创新推出的“研发贷”“人才贷”等产品,使科技型企业融资成本下降1.2个百分点。3亿元科技信用贷款风险池更是发挥杠杆效应,某战略性新兴企业获得政府30%注资后,撬动10倍社会资本形成5亿元产业链投资闭环。翔安区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说:“5000万财政资金撬动5亿投资,这就是制度创新的乘数效应。”
在翔安创新实验室,资本与科技的共生关系更加精妙。实验室通过技术作价入股企业分红,2023年反哺科研经费超5000万元,形成”研发-转化-反哺”的良性循环。其半导体封装技术已赋能17家企业,技术转让收入占总经费38%。这种“自我造血”的生态循环,标志着财政投入从单向输血向良性互动的转变。
人力+人才:产教融合构建人才磁场
在翔安“人才驿站”,深夜灯火依然,这里正上演着产教融合的生动场景:企业技术总监与厦大教授探讨课题方向,应届毕业生用“政策计算器”测算安居补贴,海归人才通过VR设备全景查看人才公寓。这座24小时不打烊的服务站,成为翔安招才引智的生态窗口。
“引才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情感账。”翔安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全区建立“引进人才全周期档案”,从子女入学到配偶就业提供专班服务,政策兑现周期压缩至7个工作日。翔安区科技和工信商务局局长陈彼得讲述了一个典型案例:某生物医药团队携抗癌新药项目落户时,政府不仅提供标准化实验室,还联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辟临床试验绿色通道,助其3个月内完成首轮融资。
产教融合的突破更具示范意义。在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实训中心,学生身着工装调试数控机床——这是为本地企业“订单式培养”的复合型技工,三年累计输送300余名“毕业即上岗”产业生力军。海洋创新实验室与集美大学共建的“潮汐人才池”打破体制壁垒,科研人员可同时在高校和企业双聘,科研成果既能发表论文也可直接申请专利彻底破解“论文锁在抽屉里,专利躺在实验室”的痼疾。
数据显示,2024年翔安新增高层次人才数量同比增长45%,其中70%集中在氢能、半导体等战新领域。“人才带项目落户,项目又吸引更多人才,这就是生态闭环的力量。”陈彼得说。
服务+保障:制度破壁激活发展春水
“不日新者必日退”,《二程集》中的警句映照翔安制度创新的改革逻辑。“制度创新是最直接的营商环境。”友达光电项目负责人对此深有体会。项目尚在图纸阶段,翔安“未来办公室”便提前6个月介入,将竣工验收环节前移,实现“拿地即开工”,助其提前半年投产,该厂2024年实现产值近200亿元。
“三张清单”改革掀起土地效能革命:科技成果转化清单明确校企收益分成比例,场景机会清单季度发布百项技术需求,低效用地清单动态匹配新项目。区科技和工信商务局中有一组对比数据:某传统制造企业腾退的200亩土地“嫁接”三家科技企业后,亩均产值从80万元跃升至620万元,土地效能提升近7倍。翔安区委相关领导形象比喻:“清单如同精准导航系统,引导要素向高价值领域奔流。”
更深层的变革藏在12个“创新网格”中。每个网格配备科技特派员、金融顾问和人才管家,构建“企业吹哨5分钟响应”的服务网络。2024年,该机制为企业破解技术难题137项,促成产学研合作62起。某新材料企业研发遇阻时,网格专员48小时内协调厦大教授团队入驻攻关,3个月攻克技术瓶颈。“从‘三张清单'到‘网格化治理',我们始终紧扣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要求,用‘无形之手'托举‘有形之变'。”翔安区委相关领导表示。
从滩涂红树林到创新雨林,翔安的二十一年蝶变印证:高质量发展绝非要素堆砌,而是“四个+”协同催化的化学反应。当场景开放激活产业动能,当耐心资本浇灌硬科技幼苗,当人才与城市彼此成就,当制度破壁释放效能,这座年轻城区正以“追风赶月”之势,为县域经济突围写下生动注脚。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