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中国纺织以“绿色”筑基新质生产力

——“2025气候创新・时尚大会”在北京召开

2025-06-26 16:40 中国发展网

摘要: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在会上表示,目前中国纺织正围绕“科技、时尚、绿色、健康”新定位,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是作为“十五五”发展行业新的四个高质量发展维度。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杜壮

“‘绿色’成为构建现代纺织产业体系的生态基座与价值底色。”6月25日,在2025年全国低碳日当天,“2025气候创新・时尚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在会上表示,目前中国纺织正围绕“科技、时尚、绿色、健康”新定位,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是作为“十五五”发展行业新的四个高质量发展维度。

纺织是传统优势产业,涵盖原辅料制造、纺织制造、服装生产等多个环节,我国纺织工业已形成全球规模最大、最完备的产业体系,生产制造能力与国际贸易规模长期居于世界首位。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理事长杨超指出,纺织行业是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产业。纺织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政策层面的持续发力,正为这一转型提供明确导向与实施路径。《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纺织工业提质升级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都强调了通过数字化等手段推动纺织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绿色为科技创新设定目标方向,科技为绿色转型提供实现路径,形成创新螺旋。”孙瑞哲表示,原液着色、非水介质染色、零碳纤维等突破性技术,正是在生态约束下实现的技术变革。智能制造、生物制造、3D打印等制造创新,推动资源配置从粗放走向精准、从消耗转向循环。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认为,在全球碳排放格局中,纺织行业全产业链(涵盖供应链各环节)的碳排放量占比约4%-10%。这一占比背后,是能耗、原材料、废弃物处理等环节对碳中和目标多方面的影响。纺织行业由于供应链长且分散,很多中小企业降碳能力不足,选择可再生能源的成本较高、规模化不足,以及消费者接受的程度较低,特别是在碳足迹核算标准方面明显不足,需要在碳管理数据库基础建设中下功夫。

“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对助推纺织行业乃至国家实现碳达峰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行业发展部主任、中国纺织规划研究院副院长郭宏均介绍,专精特新企业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能够聚焦关键领域、关键技术,如绿色低碳纤维材料技术、纺纱技术、印染技术、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等,促进上下游企业协同参与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绿色化改造。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纺织业脱碳可再生能源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中国作为全球纺织服装生产和消费的核心枢纽,其纺织纤维加工量占全球总量50%以上,纺织工业年碳排放量约占全国总量的2%。

《报告》认为,中国纺织行业推进的全面电气化,正将终端减碳的关键需求转向电力供应侧。从能源结构来看,纺织行业排放主要源于能源使用,其中煤炭消耗产生的排放占比已从 2005年的35%大幅下降至3%。与此同时,随着行业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电力使用导致的排放占比从12%攀升至62%。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社会责任办公室主任阎岩表示,在众多“自主减排”手段中,应用可再生能源是企业最常采用的措施之一。生物质能和绿电是纺织服装企业应用可再生能源的优选,其中尤其是“煤改生物质”正引领可再生能源消费。此外,绿电作为企业最容易触达的可再生能源,近两年企业对其有了更清晰的认知,绿电消费有明显跃升。

为了更系统地引导和支持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包括可再生能源应用在内的气候行动,2019年,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联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纺织产品开发中心,共同成立了“时尚气候创新专项基金”。这是我国消费品行业聚焦气候创新的首个专项基金。

杨超介绍,“时尚气候创新专项基金”成立以来,通过调动行业、企业的资源,共同为纺织行业和时尚产业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创新实践、标准制定、政策倡导、国际交流合作、企业赋能和积极开展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今年6月,专项基金已筹集1192万元公益资金,用于整个行业的气候行动、创新变革和公益项目落地。

在行业积极推进气候行动的同时,绿色发展的趋势性变革也为产业升级指明了方向。在孙瑞哲看来,当前,行业绿色发展正在发生趋势性变革,主要表现在要素结构之变、价值链条之变、治理范式之变。对此,他建议,一要完善绿色治理体系,夯实发展基础。二要打造协同创新生态,提升全链价值。三要推进全球务实合作,优化产业布局。

责任编辑:张晶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