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华大万物亮相第三届链博会:从“索取型农业”到“共生型农业”

2025-07-21 13:55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绿色农业 种子 食品安全

摘要:从数据、技术、平台、人才、知识产权等维度,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着力解决“耕地”与“种子”两大农业关键问题,以科技力量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华大的绿色农业实践,致力于将现代农业科技与自然生态规律深度融合,在解析生命的同时,更注重创造惠及人人的产品和服务,进而打造‘产能保障与生态保护’并驾齐驱的绿色农业发展路径。”在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期间,深圳华大万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刘欢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据介绍,深圳华大万物科技有限公司(华大万物)作为华大集团旗下的智惠农业践行体系,围绕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种业发展战略需求,依托集团多组学大数据平台优势,创新全基因组设计育种、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快速精准培育超级农业新品种与微生物菌剂产品。同时,融合沙漠改造技术,将沙漠改造为绿色生态与农业种植新载体,推动“天地生”协同发展。从数据、技术、平台、人才、知识产权等维度,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着力解决“耕地”与“种子”两大农业关键问题,以科技力量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刘欢表示,绿色农业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命题,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路径。多年来,华大一直在做农业相关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科研经验,现在这些科研成果逐渐在转化为产业化应用。在此基础上,华大构建了“三生”农业体系,即“地-种-肥”三位一体的综合创新方案,以《道德经》“三生万物”的哲学智慧为指引,推动农业生产从资源依赖型、粗放型向生态永续型、精准型转变。土地是生命之基,品种是生产力核心,而微生态则是物质循环的关键纽带。这三者相互依存、动态平衡,共同构成农业绿色发展的铁三角。农业的初始点在土地,而终点则在于人类自身的生存质量。因此,华大在农业方面的布局始终坚持“从土地到餐桌”全链条贯通的思维,不再追逐传统的局部优化的农业模式,而是系统性创新。

刘欢介绍,在土地维度,华大借助“沙膜”技术,试图拓展可种植土地空间,实现生态脆弱区农业产能与生态功能的协同提升;在品种维度,华大不断探索构建“多年生”作物体系。千百年来,春种秋收已经是农业传统,也是制约农业效率提升的枷锁;在肥方面,着重解析和利用微生态的力量。这里的“肥”其实是狭义的说法,华大想做的是解析“微生态”,利用“微生态”,建立土壤生命调控体系。华大在微生物领域的研究已经有15余年,现在一系列微生物研究成果也相继进入了产业化应用阶段。华大一直坚信只有读懂土地、解析生态密码,才能够更好地和土地合作、更好地利用土地。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生存的依托。农业微生物菌剂恰恰在农业链中处于基底力量。它虽然用肉眼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对于作物而言如同“管家”。“小而不凡”是对农业微生物在自然界地位的精准概括。这些微小的生物体,以其独特的生存机制和生物学特性,在养分循环、作物健康、病害防御、废物分解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因而,对于农业微生物资源的开发是实现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质农业和品牌农业的关键。

刘欢认为,农业的绿色发展,本质上是一场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重构。科技创新赋能绿色农业的核心价值,在于立足生态本质,引领产业变革。首先,从“索取型农业”到“共生型农业”。现代科学技术让我们能够不断探索和解码农业。大量的研究表明,我们不能只是向土地索取,而是要“借力自然”,通过构建“作物-土壤-微生态”的协同发展模式,在保护自然的同时,让自然力量成为生产的助力。其次,从“经验农业”到“智惠农业”。科学技术对农业要素的系统解析,推动农业生产从“靠天吃饭”的被动适应,升级为“知田而作”的主动调控。绿色农业由此成为保障人类永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和普惠方式,而非应对环境问题的权宜之计。最后,从“产品农业”到“系统农业”。现代农业科技正在重新定义农业的价值维度。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创新模式,使农田同时成为粮食生产基地、生态修复载体和气候调节单元。这种多维价值的整合,正在催生农业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的新范式。

“站在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科技创新赋予绿色农业的,不仅是一系列技术方案,更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在这里,生产与生态、发展与保护、当代与未来,终将达成和谐的统一。”刘欢说。

责任编辑:杨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