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石漠山区绘就“生态富民画卷”
——探访忻城县“两山”实践引领绿色振兴之路
中国发展网讯 蓝春青 记者龚成钰报道 山上竹木花,地上蔗桑粮,家中蚕牛羊,车间茧丝绸;河水绿如玉,村民河边戏,河面游船梭,游客赏景乐……秋收时节,走进忻城县大石山区,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壮美画卷映入眼帘。
“蚕舞银丝”织就生态富民产业
作为全国桑蚕第二大县,忻城县始终将桑蚕产业作为生态富民的“压舱石”,通过采取“政府引导+科技赋能+全链开发”模式,构建“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推行“桑园管理网格化、小蚕共育自动化、大蚕饲养机械化、种养技术流程化、技术服务网络化、综合利用链条化”技术标准;引进广西忻城茧丝绸产业园,推动产、购、销一体化建设,实现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忻城茧丝绸产业园智能厂房里,只见自动络丝机正飞速将绞装丝改变为筒装丝,温湿度传感器实时调控车间环境,将生丝锁定在5A级标准;数码印花机如同魔法师般将电脑屏幕上的彩色图案在布匹中完美呈现。
据忻城茧丝绸产业园运营方广西同益国丝常务副总韦懿宸介绍,目前产业园一期项目已建成18个标准厂房,绸厂已开机试产,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间接带动当地1000余人就近就业,累计生产真丝绸约300万米,产值1.5亿元。
“花开石漠”破解生态治理难题
忻城县北更乡自然条件恶劣,素有“九分石头一分土”之称,曾被联合国认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该县实施北更乡“花开石漠”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就是将林业产业与林下经济有效结合的生态环境治理,引导群众选择“任豆+竹子”“任豆+桑树”“金银花纯林”等多种石山造林模式,以产业发展带动石漠化治理,探索出“增绿”又“增收”、“治石”又“治贫”的发展路径。
忻城金银花既是当地特产,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每年三四月份,北更乡石缝里长出的金银花,开满山间,村民们忙着“摘金采银”,在享受美景的同时又增加一份收入。
2024年,仅北更乡金银花面积就达7万多亩,辐射全县种植金银花10余万亩,鲜花产量1.2万吨,干花产量0.24万吨,产值超过1.5亿元,实现种植户年均收入过万元,形成“任豆树下金银花,治了环境又发家,先摘花来后收树,石头山上能致富”的“两山”转化模式。
“生态种养”激活乡村循环经济
忻城县以思练镇为核心,在饲草充足、适宜牧业的地方,引进南方牛都、澳湖羊等全产业链龙头项目,实施“生态种植—秸秆等副产品饲料化利用—畜禽养殖—养殖废弃物处理—有机肥还田”的生态种养循环模式,实现养殖产业污染减量化、资源化发展。
该县还注重开发“草牧业”,促进良性循环发展。通过出台各项优惠政策,鼓励群众通过土地流转、成立草业公司、合作社,走“龙头企业+合作社(分公司)+村集体+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牧草产业化、规模化生产,保障饲草供应,同时保护“绿意”。
“忻城饲草资源丰富,为企业发展生态肉羊产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光大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润树指着山边连片的牧草说,目前澳湖羊产业基地存栏1.8万只,2024年共销售公羊及母羊5000多只,收入1500万元,辐射周边肉羊养殖、牧草种植合作社150余个,带动全县30万只肉羊出栏。
“这几年‘碧水淘金’融合发展模式的实施,让浑水秃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忻城生态环境局局长胥柳军说,“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获评后,他们主要通过联动相关部门,以红水河流域治理为手段,在沿岸示范村屯开展生活污水处理、垃圾集中收集、村庄绿化、改水改厕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挖掘生态价值和旅游价值。
其中,红渡镇六纳村最是得益。该村借助依水地理优势,打造生态红水河游船观光体验、乡村文化体验、生态养生度假体验、休闲农业体验等旅游产品,提高旅游吸引力。红渡镇六纳村党总支部书记莫秋兰告诉记者,每年六纳村接待游客量约1.2万人次,带动乡村旅游经营收入100万余元。
“我们通过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不断完善旅游景区,把大自然赏赐的生态资源,转化成让群众吃上‘旅游饭’的金饭碗。”忻城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罗长寿透露,2025年上半年全县接待国内游客人数314.93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6.8亿元。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