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水河畔,检察守护绿水青山
——广西来宾市检察机关护航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摘要:来宾,地处珠江水系红水河中游,山川秀美,生态资源丰富。
中国发展网讯 杨攀 记者龚成钰报道 盛夏时节,这里满目翠绿,群山连绵间一幅山青水绿、生机盎然的水墨生态画卷徐徐展开——看天,碧空如洗;看山,林海浩瀚;看水,江河澄澈。
来宾,地处珠江水系红水河中游,山川秀美,生态资源丰富。这里群山叠翠,江河奔流,是广西重要的生态屏障,珠江流域关键水源涵养区。作为珠江上游的生态守护者,来宾市检察机关始终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刑事检察与公益诉讼双轮驱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21年以来,起诉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犯罪565件720人,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725件,追偿生态损失及修复费用9000多万元,督促清理垃圾及固体废物5000余吨,整治林地、耕地1000余亩,推动红水河沿岸污水治理、大瑶山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取得实效,以检察力量为来宾“生态名片”注入坚实司法保障。
碧水安澜映初心,系统治理守护“母亲河”生态动脉
红水河作为来宾市的“母亲河”,其流域生态安全直接关系数百万群众饮水保障与珠江上游水环境安全。近年来,来宾市检察机关通过跨部门联动、跨区域协作、系统化治理,累计推动整治河道423公里,追缴水土保持补偿费5136万元。
2024年初,象州县人大代表韦某在“代表在线”APP提交建议,直指下象州县六甲电站二坝生态放水口堵塞问题。
原来,在2019年,廷岭水电站生态泄流口上方岩壁巨石掉落,导致闸门启闭机损毁、泄流量锐减,下游滴水河流域旱季断流,3.5万亩农田灌溉陷入困境,多年来问题一直没能得到解决。象州县检察院接到代表建议后,迅速启动公益诉讼程序,通过现场勘查、行政磋商、制发检察建议等措施,督促职能部门落实整改。为增强监督透明度和群众参与感,该院还创新将听证会“搬”至整治现场,让群众直观见证整治效果。
“这次听证会的形式很新颖,检察机关处处为群众考虑,为了方便我们群众代表参加,特意把听证会安排在案件整治现场,也让我们更直观清晰地看到了整治效果。”人大代表韦某感叹道。
这一困扰当地群众近五年的难题,在检察机关的监督推动下,终获破解,下游3.5万亩农田灌溉用水及15公里河道生态得以全面恢复,水稻、糖蔗、砂糖橘等农作物产量显著提升,实现连年丰收。该案获评广西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专项监督”典型案例和精品行政公益诉讼案件。
净土丰粮担使命,多维施策护航蔗区沃土安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来宾市作为广西粮食主产区,该市检察机关聚焦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突出问题,精准实施法律监督,切实扛起保耕地、保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法治责任、检察责任。
靶向攻坚,推动耕地复耕复垦。武宣县检察院在办理督促全面履行耕地占用税征收职责行政公益诉讼案过程中,积极发挥公益诉讼督促、协同作用,推动解决税务征缴中的难点堵点,通过办案推动追缴耕地占用税3500多万元。合山市检察院针对景观石堆放非法占用耕地问题,推动职能部门整治长期“老大难”问题,恢复耕地109亩用于种植糖料蔗,助力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及“甜蜜事业”产业健康发展。
多维施策,护航粮食产业链。构建粮食安全全周期保护体系,筑牢从田间到餐桌的检察屏障。象州县检察院组建“党员护粮先锋队”,聚焦育种研发、耕种准备、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四个环节开展全链条保护。如在耕种准备环节,该院督促整治河道堵塞致大面积基本农田长期撂荒问题,推动340余亩“荒田”变“粮仓”,近1000户村民的2000余亩稻田实现“旱涝保收”。该案获评最高人民检察院、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检护民生”典型案例。在加工销售环节,该院督促保护“象州红米”和“象州大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推动行政机关制定品牌战略规划和区域品牌管理机制,促进大米产销合作近1亿元,实现大米品牌文化和经济价值双提升。
重拳出击,守护土地生态安全。检察机关作为公共利益守护者,通过创新司法实践破解环境污染治理难题,为土地安全构筑起强有力的司法屏障。如,在办理最高检、公安部、原环境保护部挂牌督办的佛山市某科技有限公司等 72 名被告环境污染民事公益诉讼案中,针对被告多、污染关联复杂、责任划分难等问题,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和上级院精心指导,跨省高效调取关键证据,建立与行政执法部门、鉴定机构建立沟通机制,推动案件高质量办理。该案入选2021-2022年度“中国十大环境司法案例”。又如,在办理广西某有限责任公司、陈某等人污染环境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中,针对涉案危险废物跨市倾倒致严重污染问题,象州县检察院督促当事人依法处置并修复生态,率先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追赔371.85万元,并制发检察建议,推动企业建立危废管理制度、专用储存场所及报批机制,构建完善管理体系,防止污染再发生。
“这两起案件彰显了检察机关‘重拳治已病、制度防未病’的生态治理智慧。我们既要让破坏生态者付出沉重代价,更要通过机制建设堵住治理漏洞,让高质效办案成为生态法治建设的生动样本。”来宾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立表示。
青山叠翠筑屏障,协同共治守护大瑶山万物共生
金秀瑶族自治县地处大瑶山腹地,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部分都在该县内,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7%,更是珠江流域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水源地。为加强大瑶山生态环境系统、综合、立体保护,维护大瑶山天然氧吧优势,来宾市检察机关创新建立大瑶山生态保护协作“双跨协同”机制,形成大瑶山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综合保护、立体保护工作大格局。跨部门联动:联合法院、公安及生态环境等8部门建立大瑶山生态保护司法执法协作机制,贯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链条;联合大瑶山自然保护区设立大瑶山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官办公室,实行四大检察一体化办案模式,依法履行大瑶山生态环境保护检察监督职能,有效遏制破坏大瑶山生态违法犯罪。跨区域协同:联动金秀、鹿寨、桂平等毗邻县市检察机关,建立案件线索移送和反馈、调查取证、跨区域案件联动办理等协作机制,推动形成大瑶山全山域同防同治联动保护模式。此外,来宾市检察机关还创新聘任公益诉讼志愿观察员,加强大瑶山生态环境受损的观察、发现、反馈力量,拓展公益诉讼检察案源,激发、凝聚广大人民群众保护大瑶山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构建起“专业监督+全民守护”的共建共治共享大格局。
通过创新建立的跨区域、跨部门生态保护协同机制,显著提升生态环境领域违法犯罪打击效能,2021年以来,来宾市检察机关办理非法捕捞水产品案115件165人、走私珍贵动物、珍贵动物制品案13件14人、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16件28人,有力维护野生动物种群安全,筑牢广西大瑶山生态安全屏障。
在此推动下,生态治理成效正向生物多样性领域延伸,激活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科研团队相继发现大瑶山琼楠、大瑶山掌突蟾等全球新物种,生物多样性宝库持续扩容。作为来宾市改革攻坚优秀成果,这项机制正持续释放生态治理乘数效应,为大瑶山生态屏障构筑起“司法震慑+生态恢复”的双重防护体系。
“生态检察不是单兵突进,而是需要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保护矩阵。”张立检察长在回访香草湖治理成效时,望着焕然一新的生态景区说,“从连片撂荒地重现生机到生态检察协作机制全域覆盖,从红水河流域生态功能整体提升到大瑶山生物多样性持续丰富,这些数据背后,是多方协同、全民参与的共治实践。”夕阳映照下,红水河畔的防护林带随风摇曳,生态泄流口下游万亩蔗田翻涌绿浪......这些生机勃勃的图景,见证着司法守护绿水青山的坚实足迹。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