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江潮涌绘就生态文明绿色答卷
中国经济导报 记者鲍筱兰 缪晓琴
波光粼粼的黄浦江景,映出绚丽多彩的都市画卷,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蝶变愈发壮美。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在上海这座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创新实践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以“绣花功夫”雕琢生态空间,用“创新点子”激活绿色动能,“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抬头望山”的幸福图景,已经有机融入了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
绿色:城市与自然的“云端对话”
仲夏的清晨,双子山绿意盎然,山花烂漫,市民们沿着蜿蜒的山道拾级而上,呼吸清新的空气,将黄浦江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绿洲,享受难得的惬意。
“沿着亲水平台走,既能看江鸥盘旋,又能数浪花几朵。”附近居民张阿婆用在市民课堂学到的摄影技巧录下潮汐与城市共生的故事。
“以前总觉得城市和自然要二选一,现在才懂,好的生态能让两者双向奔赴。”镜头里的点点微光,正是对“还江于民”承诺的生动注脚。
继续舒展这幅“绿色长卷”,东海之滨徐徐退潮的滩涂上,十多只丹顶鹤正优雅地伫立觅食。挺拔的身影倒映在退潮的滩涂上,宛如一幅水墨画。
“快看!我们的伙计带着儿女又飞回来了!”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护鸟员老陈举着望远镜,声音里满是激动。
这份“诗意”背后,是崇明人30年如一日的坚守。从20世纪90年代“生态立岛”的提出,到2017年启动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崇明区始终拒绝“短平快”的工业项目,把优质土地留给生态。
目前,崇明区以上海1/5的陆域面积,承载了全市约1/4的森林、1/3的基本农田,提供了上海约40%的生态资源和50%的生态服务功能。
有了绿色好底子,生态旅游、有机农业、高端康养产业也迅速崛起。去年崇明全区27家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589.11万人次,同比增长13.56%。
站在东滩湿地的观鸟台上,老陈望着夏季风景宜人、游人如织的东滩芦苇荡,感慨道:“生态就像存钱罐,今天存的每一分绿色,都是明天取不完的幸福。”
生态:优美环境织就“未来图景”
“云影落银梭,风动荻花多。远香湖的水,是能蘸饱笔锋的。”每周五傍晚,书法爱好者李老师都会带着学生来到湖畔写生。
湖面倒映着保利大剧院的水晶幕墙,一场露天音乐会正与晚霞同步上演,与岸边“江南书局”的古典园林构成60万平方米的水墨长卷。
“嘉定新城中央活动区不是被建筑包围的水域,而是串联城市功能的生态纽带,一座城市与自然共生的未来之城。”上海嘉定新城发展有限公司规划部负责人介绍。随着总部园区、研发片区项目陆续入驻,一批优质企业先后在中央活力区启动建设,显现“强磁场”效应。“这里将是一个走着就能上班、转角遇见文化、推窗看见风景的地方。”
“奶奶快看!蝴蝶钻出‘被子’了!”5岁的朵朵蹲在社区“生境花园”里。给孩子带来无尽惊喜的,是长宁区推行的“生境+”计划——将生态修复与城市更新、社区服务深度融合。
走进长宁区的很多居民区和街头花园,人们能够很容易看到不同风格的“会呼吸生态空间”:坡地上种植了火棘、构树等本土灌木,为蝴蝶幼虫提供蜜源;角落的“昆虫旅馆”用竹管、木块搭成,招引蜜蜂、甲虫……
“以前总觉得生态是‘大事’,现在才明白,它就藏在楼下的花坛里、邻居的身旁。”朵朵的奶奶周女士表示,这个“生境花园”也构成了长宁“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的重要一环——早晨有老人打太极,午后有妈妈们推婴儿车散步,傍晚有孩子们追着蝴蝶跑。“生态好了,人心也暖了。”
“滴——”上海青浦区与江苏吴江区的界河元荡上,一艘白色的监测船缓缓驶过。船上,来自沪苏两地的生态专家正采集水质样本,数据实时同步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智慧监测平台”。
“以前两边各测各的,现在数据共享,治污效率大幅提升。”青浦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介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已不仅是简单的环境协同,而是加速走向发展理念的深度融合。
行走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一边是上海的“金融产业园”,一边是江苏省的“数字经济产业园”,中间是元荡连片的稻田和荷塘——没有“工业围城”的压迫感,只有“产业依绿而兴”的生机。
低碳:塑造可持续发展“城市样板”
清晨7点,临港新片区的氢能源公交车准时停靠滴水湖站。乘客张先生刷完卡,新奇地发现驾驶屏幕将三块小屏整合成了一块大屏“以前坐燃油公交,一路颠簸还要忍受噪声;现在这车子安静得很,连空调都更凉快!”
洁净低碳的新能源公交系统,不仅载着乘客,更载着这座“人民城市”对绿色交通的执着。2024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51.2万辆;纯电动汽车持续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流。
浦江对岸,虹口区的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里,无数“看不见的手”正托起绿色未来。屏幕上跳动的数字,不仅是企业间的“绿色契约”,更是中国“双碳”目标的坚实足迹。作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的运营主体,这家交易所内每天都在演绎“生态经济”的新故事。
截至7月15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累计成交量突破了6.7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了462亿元。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反映着我国制造业正从“要我减碳”加速变为“我要减碳”。
更令人振奋的是,交易所正在探索“跨境碳交易”机制,让上海的绿色标准走向世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研究部门相关人士表示,“碳价格指数是助力上海打造碳定价中心的重要工具,将为全球碳定价体系贡献上海力量。”
治污:环境质量更美好“无废引领”
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站。今年一季度,奉贤区环境空气质量 AQI 优良率为 89.7%,同比上升4.2%,19个国考、市考断面达到优Ш类水标准。围绕“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标指标,奉贤区推动12家企业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源头减排,推进入河(海)排污口排查整治行动,严格落实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制度。
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契机,打造“无废综合信息平台”,推进奉贤区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与西部污水处理厂四期建设,提升湿垃圾处置与污泥资源化利用能力。全面推进秸秆、畜禽粪污资源利用,提升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提升绿色生态品质,奉贤区完成田字绿廊S4高速公路沿线、南闸公园等26公里绿道建设。坚持以绿色工厂培育为基础,以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培育为支撑,持续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已累计创建完成19家绿色工厂、3家绿色供应链,评选出3个“最绿色”工程,成功创建3个绿色商场。
最好的发展,是与自然共生;最久的幸福,是让绿色永驻。站在“十五五”规划即将开启的关键节点眺望,上海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越走越宽。
当“绿色”成为城市最鲜明的底色,当“生态”融入每个人的日常,上海不仅会成为“人民城市”的典范,更将成为“美丽中国”的时代样板。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