妫水河畔“葡”写振兴答卷:金粟合作社的有机密码与共富故事
摘要:在位于北京市延庆区的北京金粟种植专业合作社设施有机葡萄低碳循环示范基地,温室里一串串成熟饱满的葡萄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改革报记者 成静
妫水河畔,葡萄飘香。在位于北京市延庆区的北京金粟种植专业合作社设施有机葡萄低碳循环示范基地,温室里一串串成熟饱满的葡萄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合作社理事长朱小华告诉记者,今年葡萄长势喜人,销售得也很不错。特别是,半年前她开始直播卖葡萄,吸引了不少新老粉丝。“最近快过节了,我在直播间搞了活动,打八折,很多老粉都在蹲。”
朱小华在温室里讲解有机葡萄种植情况。
据朱小华介绍,北京金粟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是“延怀河谷”葡萄产区最大的温室有机葡萄基地,技术力量雄厚。目前合作社核心基地占地500多亩,共有71栋日光温室种植葡萄,占北京市温室有机葡萄面积的50%以上,栽植的葡萄品种有60余种。
“我是2014年接手的合作社,那时我就坚持做有机葡萄。2016年5月,合作社的葡萄通过国家地理标识认证,同年6月,获得有机产品认证,合作社还获得‘首都农资连锁直供基地’‘葡萄产业有机生产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朱小华说,2022年,合作社成为北京市生态循环与低碳发展创新团队的设施有机葡萄低碳循环示范基地,覆盖设施有机葡萄全生育期的技术集成应用,更为合作社的设施有机葡萄生产插上了科技“翅膀”。
科技为笔,绘就有机葡萄“丰产增收图”
“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纯有机,没有任何农药化肥。”在温室里,朱小华指着一串像成年人小手指一样粗细而且结实饱满的甜蜜蓝宝石告诉记者,这葡萄直接摘下来清水冲一下就能吃,美味的同时还安全放心。
如何做到纯有机?一是持续养护调理土壤,在葡萄生长过程中全面使用有机肥料;二是精管细作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减轻病虫发生;三是及时防治,采用生物或物理措施控制病虫害。
“在设施有机葡萄生产中,因为葡萄生长期长,为了保证葡萄全生育期的营养供应,我们采用了基肥、追肥、菌肥、绿肥四位一体的技术模式。”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杜连凤解释,基肥使用羊粪和葡萄枝干、玉米秸秆等基地的废弃物按照4:6的比例搭配微生物菌剂进行发酵,速效的、缓效的养分在葡萄生产中的不同时期得以释放,保证葡萄全生育期的营养供应;追肥主要采用堆肥茶技术,是利用优质畜禽有机肥或蚯蚓粪通过浸泡、曝气等方式,提取其中可溶性养分、有益微生物和代谢产物,制成像茶一样的有机营养液,可直接浇灌或叶面喷施的技术;还可以追一些氨基酸类的有机水溶性营养物质或者微生物肥料;绿肥是针对果树对氮素需求量大、而有机肥中氮的相对含量偏低的情况,通过在树下栽种毛叶苕子,紫云英等豆科植物,达到生物固氮补充氮养分的效果。通过“四肥”技术模式,不但实现了葡萄全生育期的养分供应,也提高了土壤质量。
创新团队专家们在和朱小华探讨技术问题。
朱小华说,设施葡萄的主要病害是炭疽病和霜霉病,虫害以蓟马、介壳虫和叶蝉为主,前期预防很重要。为此,基地每年都会利用冬春“休眠期”全面清园,将温室内外的枯枝烂叶清理干净,葡萄的老树皮也全部扒掉,破坏病虫的越冬栖息环境。园区在冬春季还要全面喷施石硫合剂并在温室内做硫磺熏蒸,彻底消灭过冬病虫害。
创新团队岗位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董民告诉记者,北京生态循环与低碳发展创新团队在这里落地应用了一批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技术:基于设施内温湿度等环境参数监测,应用有机葡萄病害早期预警及诊断技术,有效减少病害发生,降低农药使用次数;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治土传或枝干病害,起到以菌抑菌的作用;应用关键病虫害纳米植物源药剂减施增效防控技术,降低药剂使用量,提高对天敌的安全性……
“每次葡萄成熟,我都要先送样品去检测,确保‘0’农残才开始销售。”朱小华说。
经过多年的坚持,朱小华的事业也迎来“丰收”:“现在,消费者都追求好的品质。他们对我也非常信任。所以,我的有机葡萄根本不愁卖,一斤80多元也供不应求。原来,我的微信好友只有几十个,现在两个微信各有将近1万个,其中80%都是客户。去年,我的71个温室收获将近20万斤葡萄,总销售额达到了800多万元。”
产业为桥,激活乡村振兴“多元动能”
小小的葡萄也可以有大大的雄心。北京金粟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延庆镇唐家堡村,这里属于延怀河谷葡萄产区。延怀河谷被誉为葡萄的黄金产地,与法国波尔多、美国加州一起,并称为世界葡萄种植三大黄金地带。
北京市生态循环与低碳发展创新团队延庆综合试验站站长赵懿介绍,作为“延怀河谷”葡萄产区最大的温室葡萄基地,金粟种植专业合作社栽植葡萄品种60余种,还在专家指导下攻克了设施葡萄“一年两熟”和“促早”“延迟成熟”技术,并筛选出12个葡萄新品种,一年两熟。这样一来,一年中,金栗葡萄的产量几乎翻了一番。目前已申请技术发明专利6项。
2016年,金粟种植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朱小华告诉记者,合作社共有105户农户的土地,每亩的流转价格是1080元。这些农户中有1/3在合作社工作。每日工资达到了130-140元。
他们原来只种植玉米、枣树等作物,每年收入只有万把元,而现在,通过工资+分红+地租的渠道,户均收入可以达到每年3-5万元。
不仅如此,通过“合作社+科研单位+农户+政府指导+标准化+区域品牌”的经营发展模式,该项目成功带动了周边五个村镇400多户农民投身于葡萄种植事业中。通过理论教学与田间实操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累计培训农民达1500余人次。
如今,合作社辐射带动五个村镇共3000多亩的葡萄种植,真正实现了“小葡萄、大产业”。2021年,朱小华被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北京市妇联评为“北京市休闲农业十大杰出创业女庄主”之一。
9月26日下午,北京金粟种植专业合作社迎来延庆区第一小学二年级学生,开展了一场以 “亲近农业、探索自然” 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也是金粟合作社在青少年研学领域的特色服务。孩子们通过认识、品尝葡萄,制作精油皂、绘画等活动增长知识,感受农业的魅力,收获很大。
谈起做有机农业的初衷,朱小华感慨到,自己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最开始就是想给孩子做点安全的东西吃。但谁成想,一做就是十几年,一走就走到了现在。“做有机农业成本很高、难点很多,坚持下来不容易。但是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吃上我们生产出来的健康食品,也觉得自己的付出值了。”
责任编辑: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