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Q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0.57%!联创光电“双赛道驱动+精细化管理”成效显著
4月28日晚间,联创光电(600363.SH)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据公告披露,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04亿元,归母净利润2.41亿元。在全球经济形势加速变革,国内经济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公司着眼于自身长远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技术创新,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升级。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01亿元,同比增长11.54%;归母净利润1.16亿元,同比增长10.57%,转型韧性与稳健发展态势开始显现。
激光业务: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并举,大额订单加速放量
联创光电坚持“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双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夯实泵浦源和激光器等核心器件领域,同时加快装备系统的市场拓展步伐。报告期内,联创光电在轻量化高功率泵浦源研发上取得突破,高功率光纤激光器优异性能得到用户验证。同时,通过持续深耕材料验证、工艺设计和制程管控等关键环节,公司有效保障了产品的稳定订货及交付,获得客户高度认可。
在装备系统领域,联创光电聚焦提升装备工程化水平及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完成了多款装备型号改造升级。随着光刃-Ⅲ方案的落地,公司装备系统已经形成高、中、低三层产品体系,并实现全流程图像识别、伺服系统闭环控制、装备全流程自动控制三大自主化。2024年,公司“光刃”系列成功开拓海外市场,通过军贸合作与多元化渠道布局,实现增量业务稳步发展。2025年一季度,公司激光业务强势崛起,前期积累的大额在手订单开始逐步释放,推动首季营收同比实现快速增长。该业务板块凭借技术领先优势与市场需求的持续释放,预计成为拉动全年业绩增长的关键引擎。
超导业务:三大应用领域全面开花,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
超导业务板块方面,联创光电旗下联创超导围绕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设备、高温超导磁控硅单晶设备和高温超导可控核聚变工程装备三大主要应用领域持续发力,取得多项创新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成功研制全球首根百米级大电流高温超导集束缆线,并首次完成D型磁体的20K温区低温实验;成功完成电子级硅单晶炉用高温超导磁体和系统的关键技术研发,并研制出世界首套160型光伏级高温超导磁控硅单晶生长装置。凭借核心技术突破,联创超导在产业化进程上也迈出关键一步,成功中标某央企及某院所高温超导项目,并深度参与“星火一号”可控核聚变装置建设。
智能控制业务:多领域持续深耕,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据2024年年报,联创光电的智能控制业务板块总资产达到21.3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亿元;归母净利润1.16亿元,同比增长4.98%;毛利率增长4.4个百分点。该业绩的提升,既源自供应链与经营管理的持续优化,更根植于公司“一基两翼”战略的精准实施。
报告期内,公司成立创新研究所,持续强化在智能家电、工业控制及汽车电子领域的技术和制造优势,在巩固智能家电领域头部地位的同时,通过落实聚焦大客户战略,在泛家电、汽车及工控领域新增多家头部客户,实现在工业控制和汽车电子领域市场份额的持续扩张。此外,联创光电在末端风机驱动领域研发出恒风量自适应控制技术;在工业车辆控制领域研发出高可靠大电流工业车辆驱动器,该两项技术成果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超长爬距和车规型高压光耦达到行业领先水平。随着工业自动化和信号隔离解决方案的广泛应用,公司有望充分受益于市场需求增长与国产替代机遇。
背光源业务:业务结构优化明显,轻装上阵再度起航
当前背光源行业正经历结构性变革:头部企业加速向MiniLED、COG集成背光等高端领域转型,而中小厂商则在红海市场中艰难求生,产业"马太效应"持续显现。在此背景下,联创光电正通过战略性调整逐渐实现逆势突围。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优化调整产品和客户结构,重点聚焦平板、车载和工控背光源等高端应用场景,通过精益生产管理、供应链降本及资产风险管控等组合拳,努力提升经营效益。2024年,公司通过主动实施低效资产减负计划,完成大额手机背光源存货资产减值计提。数据显示,低毛利手机背光源业务收入占背光源业务的比重,已由33.87%大幅压缩至4.17%。得益于此,2025年3月份,公司背光源业务实现扭亏为盈,传统业务转型已进入收获期,为未来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联创光电表示,公司坚定践行创新驱动,采取多元化发展战略,构建“以智能控制产业为基础,重点突出激光和高温超导两大产业”的产业布局,未来将持续有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走高端装备、自主产权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致力于成为科技领先型企业。(固原新闻网)
声明: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本站或通过本站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同时,如果您在中国发展网上发现归属您的文字、图片等创作作品被我们使用,表示我们在使用时未能联系到您获取授权,请与我们联系。
【本文资讯为广告信息,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