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定义技术:海辰储能千安时电池解锁长时储能新路径
在“双碳”目标的强力推动下,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的占比不断攀升。国内新疆、青海、甘肃等11个省区新能源装机占比已超50%。当新能源占比突破15%-20%时,4小时以上的长时储能需求从“可选项”变成了“必答题”。然而,传统的314Ah电池在1GWh储能电站中,需要超100万颗电芯进行串并联,这导致集成复杂度高、成本难以控制、安全可靠性不足等问题,长时储能领域迫切需要专用技术来打破困境。
海辰储能敏锐地察觉到,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的不断扩大,储能场景已从“短时调峰”升级为“长周期能量平衡”。传统由动力锂电转型而来的储能产品,无法满足长时储能对容量、安全和成本的要求。只有以场景需求为导向,重新构建产品定义逻辑,才能突破行业发展的瓶颈。
针对长时储能场景的特殊需求,海辰储能推出了专为4 - 8小时场景设计的∞Cell 1175Ah长时储能专用电池。这款电池具有“超大容量、超长寿命、超高安全、超低成本”四大优势,实现了从“通用产品”到“场景定制”的跨越。
海辰储能的技术突破,实际上是对“场景需求驱动创新”路径的实践。在新能源渗透率尚不足10%的行业早期,海辰储能就以前瞻性的眼光瞄准了千安时电池赛道。2022年,海辰储能主动攻克了“无先例可循”的工艺壁垒,在重庆智能制造基地建立了专属产线,实现了从研发设计到规模化量产的全链条自主可控。
基于前期的前瞻布局所积累的技术优势,海辰储能进一步打破了“动力锂电适配储能”的行业惯性,提出了长时储能“独立产品标准、技术路线、产业生态”的发展主张。当行业陷入“电芯参数竞赛”的内卷时,海辰储能运用系统思维成功破局。它以“电站整体经济性”为核心,通过AI大数据模型重新构建系统设计逻辑,将电池、BMS、集装箱等要素纳入统一的优化框架,最终在“单舱6.25MWh”的大容量场景下实现了综合成本的最优解。
随着∞Cell 1175Ah电池的率先量产,海辰储能为长时储能场景提供了可实施的技术方案。在工程应用方面,该产品已经具备适配1GWh级大型储能电站的能力,通过减少电芯数量和系统复杂度,大幅降低了现场施工难度和后期运维成本,为新能源基地配套储能项目提供了“高可靠、低门槛”的解决方案。
在行业生态方面,海辰储能推动长时储能从概念走向实际落地,带动了电池材料、系统集成、安全标准等产业链环节的升级,加快了“风光储”一体化项目的落地速度,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提供了关键支撑。
在新能源加速替代传统能源的过程中,海辰储能以“场景需求”为创新的起点,通过千安时电池的技术突破,证明了“从场景中来,到场景中去”的研发逻辑是储能行业的破局关键。当长时储能市场需求迎来爆发期,海辰储能的先行实践不仅为自身的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更以“场景定义技术”的模式,为整个储能产业指明了从“跟随创新”到“引领创新”的升级方向。(咸宁新闻网)
声明: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本站或通过本站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同时,如果您在中国发展网上发现归属您的文字、图片等创作作品被我们使用,表示我们在使用时未能联系到您获取授权,请与我们联系。
【本文资讯为广告信息,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