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外国语大学求索荣誉学院“沂路同行”实践团走访百泉峪村,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天津外国语大学求索荣誉学院“沂路同行”实践团紧扣"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围绕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开展系统性调研。近期,实践团走进位于蒙阴县桃墟镇的百泉峪村,围绕民宿经济、文旅融合、“两山”理论等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在这里,成员们亲身体验村庄致富之路,深入理解“修路更要修思路”的乡村治理智慧,切实感受到绿水青山如何真正转化为可感可触的金山银山。
从矿坑到“桃源”,“生态饭”端出幸福味道
百泉峪村地处临沂蒙山腹地,曾因山多地少、矿产开采造成生态破坏、经济发展薄弱的困局。近年来,百泉峪村积极推动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摇身一变成为了“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山东省休闲农业示范点”,全村实现年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村支书方国明本人也获评“山东省劳动模范”、“全国村干部榜样人物”等荣誉称号。
在本次调研中,实践团走访了村内由废弃矿坑改建的蒙山养心园星级度假酒店和5家精品民宿,探访百泉峪村产业转型路径。实践团了解到,村集体通过流转土地发展生态民宿产业,以“山上种树、山下开民宿”的新模式,打造出一条融合“山景、民宿、康养”的绿色发展之路。
为了研究该村在“两山理论”驱动下的共同富裕机制,团队成员通过发放问卷统计旅游产业带动的就业情况,记录村民从"矿工"到"民宿主人"的身份转变故事;同时,通过收集十余家经营户的营收数据、对比关矿前后村集体收入变化,团队总结出资源型村庄绿色转型的"百泉峪方案"。当地村民告诉成员们:“以前吃的是‘土饭’,现在靠着‘生态饭’也能过上好日子。”从关停矿山到生态修复,从污水整治到打造精品民宿,在方国明书记的带领下,绿水青山正逐步转化为“金山银山”,让百泉峪村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从修路到修思路,乡村记忆馆传承精神信念
“要致富,先修路”,百泉峪的振兴之路,正是从打通通村硬化路开始。2022年村内道路全部完成升级硬化,游客车流首次突破千辆。但实践团在走访中发现,真正带来长远变化的,不止是水泥路,更是一种思维的“通达”。
在村两委委员方政的带领下,成员们参观了“百泉峪乡村记忆馆”,被那里一件件的老物件、一张张的旧照片所触动,感受到了乡村文化的厚重和生命力。方主任介绍道,近年来村庄不仅注重“硬件”提升,更注重“软件”铸魂,通过打造“乡村记忆馆”,唤醒集体记忆,凝聚发展力量。村内的千年夫妻槐、泉眼遍布的自然景观、桃木工艺的文创产品……桩桩件件构成了百泉峪独有的生态文旅魅力。
在座谈会中,团队成员通过村委会提供的矿区修复一手资料,重点考察了百泉峪村的生态修复历程。聚焦于“党支部+合作社”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村委会为实践团成员分享了以党建为引领、组建雁阵型专业合作社的经验做法、以及对农家乐等经营主体实行“六统一”经营标准等具体措施。“要让年轻人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团队成员也在座谈中提出建议、商量对策,通过线上短视频传播等方式,将百泉峪的故事推广出去,吸引更多“归雁青年”回流,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沂路同行,向山而行。山路虽远,青春不歇。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走访、资料研读、座谈交流,将课堂所学应用于乡村发展现实问题的解剖,切身理解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深刻内涵。从百泉峪的“党支部+合作社”模式、生态修复经验到文旅融合的创新探索,每一个细节都凝结着乡村治理的智慧,也为我们思考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启示。 实践团成员将带着一手资料和深度思考返回校园,致力于将“百泉峪方案”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可推广、可借鉴的学术成果与行动建议,用青年视角讲好乡村振兴故事,用专业能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书写中国乡村更美好的时代答卷贡献智慧与力量。(作者:张溶雲)(咸宁新闻网)
声明: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本站或通过本站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同时,如果您在中国发展网上发现归属您的文字、图片等创作作品被我们使用,表示我们在使用时未能联系到您获取授权,请与我们联系。
【本文资讯为广告信息,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