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与智能设备齐发力 灾后重建跑出“加速度”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安全应急产业分会援建北京怀柔公益行动
"7·26"特大暴雨洪涝灾害,致使北京怀柔琉璃庙镇部分村受灾严重,一些道路和房屋损毁,给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带来极大影响。
近日,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安全应急产业分会联合多家科技型会员企业展开以“科技赋能,韧性重生”为主题的公益援建活动在孙胡沟村村委会大院启幕。
孙胡沟村是优秀基层干部尹春燕书记生前奋战并为之牺牲的地方。2025年7月26日,在历史罕见的极端暴雨中,尹春燕同志为紧急转移群众,特别是确认两位高龄老人的安危,与丈夫蔡永章同志不幸被洪水冲走,英勇牺牲。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其感人事迹感动全国,被中共北京市委追授“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此次援建行动,也是对尹春燕同志未竟事业的接续和精神传承。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安全应急产业分会理事长于立志首先代表分会向在抗洪救灾中不幸遇难、英勇牺牲的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尹春燕、蔡永章同志夫妇表示最深切的哀悼和崇高的敬意,并向他们的家人和所有受灾乡亲表示诚挚慰问。于立志理事长强调:"他们用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与担当,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天灾无情,但人间有爱,我们的心始终与你们在一起。"
活动现场,多家企业为当地百姓捐赠了针对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灾后急需科技物资和设备,其中,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提供了高性能建筑补漏胶技术和电动喷雾壶;恩典之路环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捐赠环保凝固剂,用于道路和院面韧性基建;CBD国际集团北京朝阳医药有限公司提供专业消毒液;为灾后高质量科学重建提供了有力保障。
于立志理事长表示:“我们要解决当前村民最迫切、最急需的物资,帮助大家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这次行动不仅是物资捐赠,更是一次以科技为核心,以提升乡村长远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韧性发展的试点工程。力争将孙胡沟村建设成为一个能够有效应对未来潜在灾害风险的'无废韧性乡村'示范样板。"
本次援建行动中,南京一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捐赠了其自主研发国际先进的水质监测净饮水设备。该设备集成了公司核心的多维度感知水质监测系统和高效净化技术,能实时监测水中多种污染物指标,并高效去除病原微生物和化学污染物,适应于“平急两用”等多种场景。
一目科技创始人李智强博士表示:我们希望用技术接力,让大家喝上一口干净水,我们的水质监测仪,可以提前发现、预警水质风险,全力保障村民饮水安全。目前,我们一目正在探索具身智能应急救援机器人,它可以代替救援人员,深入废墟、滑坡体这些“人进不去”的危险地带,去搜寻生命迹象,把信息实时传送回来,而且能在断水断电的极端环境下,进行物资配送,成为永不疲倦的支援力量。未来再遇到危险灾情,冲在第一线的,可能是我们的“数字尖兵”。
本次援建行动依托恩典之路环保科技集团国际领先的大宗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系统,可高效处理灾后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和固体废弃物,并将其转化为重建所需的绿色优质建材,100%替代砂石料,大量节省了水泥,实现"变废为宝"。施工中加入0.2%恩典之路环保凝固剂,修路3天即可通车,与传统修路方法相比降低了30%成本,彻底攻克了坑冻融耐高温等技术壁垒,这是科技助力“无废韧性乡村”和“零碳韧性基建”的生动实践。
谈及此次援建活动,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司小超说:灾情就是命令,责任重于泰山。此次北京怀柔区遭受持续强降雨袭击,灾情牵动人心。我们带来200户共计10000平米的补漏胶技术支持,还有260套消杀用电动喷雾壶,用实实在在的物资和技术支援,扛起央企在民生一线的责任担当。未来,中建六局将持续关注孙胡沟村的重建进展,不仅做好现有技术支持的后续服务,更将发挥建筑领域的专业优势,在房屋修缮、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主动对接、靠前服务,以实际行动为灾后重建工作贡献力量。
孙胡沟村党支部副书记孙桂起作为受捐方代表,心情激动地表示:“洪水冲毁了我们的道路和家园,但冲不垮我们的信心。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安全应急产业分会和爱心企业带来了不仅是急需的物资,更是领先的技术和重建的希望。这份深情厚谊,我们全村铭记在心。我们一定会用好这些物资,共建一个更安全、更美好的韧性新家园。
仪式结束后,各捐赠单位专家团队立即展开实地踏勘和调研工作,与此同时,分会还联合中建六局总承包工程有限公司等央企的工程建设和项目管理部门,共同推动"共建安全应急韧性基建孙胡沟村示范工程"。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此次援建行动充分体现出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对灾区人民群众安危的深切牵挂,更体现了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安全应急产业分会和会员企业的责任与担当。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核心理念,也为我们凝聚各方力量,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时,本次行动也是国家社会力量与科技企业参与灾后重建、服务乡村振兴的一次精准示范,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无废韧性乡村"建设新模式,展现了我国安全应急产业科技赋能、主动防灾的发展新貌,为全国同类地区的灾后快速恢复重建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韧性”新模式,为我国乡村地区的灾害防御与应急管理能力提升、韧性乡村建设提供示范引领。(咸宁新闻网)
声明: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本站或通过本站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同时,如果您在中国发展网上发现归属您的文字、图片等创作作品被我们使用,表示我们在使用时未能联系到您获取授权,请与我们联系。
【本文资讯为广告信息,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