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速递 正文

"三好模型"背后的产业哲学:箱箱共用CEO谈循环包装产业服务化转型的实践路径

2025-08-29 16:29 咸宁新闻网

2025年,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步入深水区。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国家战略指引下,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悄然发生——制造不再止步于制造,服务不再局限于配套。以箱箱共用等企业为样本,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功能正被量化验证。在第八届物流包装技术发展大会上,箱箱共用创始人兼CEO廖清新提出的“三好模型”引发行业强烈关注。该模型指出:每投入1亿元循环包装资产,预计未来十年可撬动5亿元GDP增量、创造400个就业岗位、实现8万吨碳减排。这不仅是一套商业模式,更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崛起的微观实证,高度契合国家对其“经济增长极、就业稳定器、减碳实证场、附加值生成器、全要素生产率引擎”的战略定位。

一、“三好模型”:生产性服务业的五大战略功能落地样本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黄奇帆所强调,生产性服务业具备五大战略功能。“三好模型”正是这些功能在企业层面的系统呈现。

经济增长级:从“一次性交易”到“长期价值流”

传统制造依赖一次性产品销售,陷入“成本定价”竞争,导致利润持续压缩、品质难以提升。而服务化转型推动企业延伸至运营、数据和运维,构建持续收入流。1亿元循环包装资产首年可带动1亿元制造收入,并在之后十年持续产生每年1亿元服务收入,累计创造11亿元营业收入。按行业增加值率折算,预计合计带动 GDP 增量约 5 亿元。这不仅体现收入的量变,更是从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范式迁移。

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营收达119万亿元,近四年年均增长12.1%,占GDP比重32%。若物流包装占其中1%,即可开辟每年数百亿元的新增市场。

就业带动极:从“制造岗位”到“服务生态”

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突出的就业乘数效应。箱箱共用“1亿元投入创造400个就业”的模型,精准体现了该规律。其中,200个岗位分布于制造环节(以人均年产值50万元计),另外200个岗位来自于服务运营环节,形成“制造+服务”双就业引擎,凸显“资本—技术—人才”三重密集的协同效应。

减碳实证场:循环包装的可量化贡献

循环包装的核心创新在于以“箱天”为计费单元,使每一次循环都可追踪、可核算、可变现。在“双碳”目标下,这类服务成为绿色基础设施的关键部分。以箱箱共用应用的一箱一码AIoT技术为例,实现对每箱每日的精准管理。1亿元投资可带来未来十年约400万箱次循环,依据BSI认证,每箱可折叠IBC次较一次性包装减碳202 kg,十年碳减排达8万吨。

附加值生成器:价值嵌入终端产品

正如一部手机的价值不仅来自硬件,更源于软件、专利与服务,循环包装也超越“箱体”本身,价值沉淀于调度算法、数字系统与服务体系。企业需构建覆盖多式联运的物理网络,投入自动化清洗、数字化管理系统,并建立7×24小时服务响应能力,将故障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这一切,都是为了交付“确定性体验”,从而将服务真正嵌入客户价值链。

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引擎:知识与人才的密集投入

“三好模型”依赖AIoT、SaaS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践行了新质生产力强调的“超越传统要素、提升系统效能”的路径。廖清新指出,数字力不是信息技术的堆砌,而是业务颗粒度的重构。如咖啡从按斤卖豆到按杯售卖,循环包装从“按趟收费”到“按箱天收费”,都是通过定义最小价值单元,重塑商业模式、结算方式和激励体系。数字力本质是战略能力,是业务复制与裂变的基础设施。

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服务:出路不在成本控制,而在本地化能力

中国制造业的下一程,决胜关键在于服务附加值。廖清新指出,服务模式驱动企业关注产品寿命与品质。使用更优材料、工艺及设备,延长资产使用周期,从而降低年度摊销成本、扩大利润空间,实现从短期价格竞争向长期价值运营的转变。能否在全球构建“本地品牌+本地专利+本地供应链+本地人才的“本地化”能力,将决定中国企业能否真正实现国际化竞争。箱箱共用已从全国走向欧盟、日韩、美国、英国等一线发达国家和区域,每一只智能循环包装,都在成为中国服务出海的“数字名片”。

演讲尾声,廖清新借用《西游记》隐喻产业转型:“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就能抵达西天,但唐僧必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真经没有捷径,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亦然。”这段话深刻揭示了中国产业变革的真相:新质生产力没有速成路径,唯有脚踏实地、深耕服务。从产品到服务、从交易到运营、从规模到价值,这场转型的本质是价值坐标的重构。

在全球产业链重组与可持续目标双轨并行的时代,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服务创新能力。黄奇帆的战略前瞻与箱箱共用的实践共同印证:生产性服务业不是制造的附庸,而是增长的主轴;不是成本中心,而是资产平台;不是终点,而是新经济真正的起点。(咸宁新闻网)

声明: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本站或通过本站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同时,如果您在中国发展网上发现归属您的文字、图片等创作作品被我们使用,表示我们在使用时未能联系到您获取授权,请与我们联系。

【本文资讯为广告信息,不代表本网立场】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