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大研究生“三下乡”:深耕阆中乡村绘振兴图景,青春赋能解锁发展新路径
2025年7月14日至20日,西华师范大学“绿阆科韵 童筑未来”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一行10人,赴四川省阆中市江南街道神隍垭村、元山子村开展“三下乡”活动。团队紧扣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党建引领+专业赋能+青年行动”为抓手,在理论宣讲、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产业调研等领域精准发力,既为当地乡村发展破解实际难题,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相关成果获中国网、中国日报网等多级媒体关注。
党建领航强根基,理论宣讲传党音
实践团始终将党建引领作为乡村振兴的“定盘星”,以理论宣讲激活基层发展内生动力。7月16日,团队在神隍垭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党建红·生态绿·乡村兴”主题宣讲,采用“线上直播+线下互动”双模式,结合阆中本地“生态护林员+产业发展”“红色资源+乡村旅游”等鲜活案例,深入浅出阐释生态文明理念,剖析生态保护与经济增收的辩证关系,现场覆盖村民、村干部及党员代表超200人次。宣讲间隙,实践团同步发起“定格幸福瞬间”公益行动,为村里28户老人拍摄家庭合影、制作相框,用暖心服务架起“校地连心桥”。
图为团队成员重温入党誓词
在八一建军节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来临之际,7月15日,实践团赴阆中市红军烈士纪念园开展红色教育活动。成员们擦拭烈士铜像、重温入党誓词,还走访3位老党员聆听“红军过阆中”的革命故事,将红色精神融入乡村实践。“通过红色教育,我们更清楚青年该如何扛起乡村振兴责任。”实践团学生负责人邓艺佳表示,团队后续还协助神隍垭村整理红色故事素材,助力当地打造“红色文化微课堂”。
生态赋能破难题,科技助力“变废为宝”
针对农村秸秆处理这一生态治理痛点与资源利用难点,实践团发挥生态学专业优势,于7月17日在神隍垭村开展“秸秆变废为宝”专题行动。活动中,生态学博士研究生田华玮带领团队成员,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演示+现场操作”三维模式,向村民普及秸秆焚烧的大气污染危害、土壤破坏风险,同时传授秸秆还田腐熟技术、饲料青贮方法、生物质燃料制作等3类实用技术,现场演示“秸秆粉碎+微生物发酵”操作流程,让村民直观感受“农业废弃物变绿色财富”的转化过程。
为巩固生态保护成效,实践团设计“秸秆环保承诺横幅”,现场32户村民主动签名承诺“不焚烧、善利用”;同步发放《秸秆资源化利用手册》150余份。神隍垭村村民王大爷感慨:“以前秸秆要么烧要么丢,现在知道还能喂牛、做肥料,这趟学习太有用了!”
此外,实践团还在“安全文明·暑期童行”活动(7月14日)中,为50余名乡村儿童开设“魔法化学”课堂,通过制作简易净水器、模拟灭火器使用,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青少年教育,从“娃娃抓起”培育乡村生态守护者。
图为村民在秸秆环保承诺横幅上签名
文化铸魂焕活力,蜀道文脉助乡风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7月20日,神隍垭村的青少年思政课堂上,实践团成员与35名孩子齐声朗诵《蜀道难》,拉开“蜀道文脉·文化自信”主题活动序幕。团队结合阆中“古蜀道枢纽”的历史定位,通过动画短片、故事分享等形式,介绍神隍垭村在古蜀道贸易中的历史作用,还分享外国学者研究蜀道文化、传播中国文明的案例,让孩子们在文化熏陶中增强民族自信与家乡认同感。
为让文化传承“看得见、摸得着”,实践团在村干部带领下,组织青少年实地探访冒火山古蜀道旧址,观察古道石板上的马蹄印、碑刻遗迹,聆听“张飞巡蜀道”“商旅通商”等民间故事;同时通过“破坏蜀道植被导致水土流失”的反面案例,引导青少年树立“文化保护与生态保护一体推进”的意识。实践团还针对乡土文化代际断层问题,联合江南街道初步设计“青年传承人”计划——每村选拔2名青少年向老艺人学习川剧变脸,每月发放200元学习补贴,年度评选“优秀传承人”并提供非遗基地研学机会,为乡村文化振兴储备青年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带领孩子们朗诵《蜀道难》
产业调研献良策,青年智慧解发展题
“十里桃林的桃子深加工有哪些瓶颈?学耕园的研学收入如何惠及更多农户?”实践期间,实践团聚焦江南街道产业发展痛点,组建“产业调研小组”,先后走访元山子村“十里桃林”产业基地、神隍垭村“学耕园”“榨菜油工坊”等6个调研点,与农户、合作社负责人、村干部开展深度访谈30余次,梳理出当地产业发展的“优势清单”与“问题清单”:一方面,“十里桃林”已实现“一产种植(年产桃12.57万斤,销售额94.6万元)+二产加工(桃子酒增收24-28万元、桃核炼炭增收10万元)+三产研学(年接待5000余人)”的融合模式,“学耕园”通过“政企村校”协同实现蔬菜年销售额10.5-13万元;另一方面,存在“农产品深加工链条短、电商覆盖面窄、青年参与治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针对调研发现,实践团形成调研报告《产业·文化·生态协同的乡村振兴实践与青年参与基层治理路径探索——以阆中市江南街道为案例》,提出三项可落地建议:一是建设“农产品加工共享车间”,采用“政府补贴60%+企业投资30%+村集体自筹10%”资金模式,开展桃子酱、果干加工及蔬菜保鲜,按“村集体30%+企业40%+农户30%”分配收益,预计年增附加值30万元;二是升级“拾光助农·阆中鲜农副计划”,对接5所学校食堂建立长期供货协议,通过抖音、微信视频号每周开展3场直播带货,目标年助农增收超30万元;三是开发“农耕+非遗”研学套餐,设计“蔬菜种植+皮影制作”“采摘+节气美食烹饪”等课程,联合旅行社推广,预计年增研学收入15万元、带动5名村民就业。目前,报告与团队制作的5分钟微纪录片《阆中乡村振兴记》已投递至人民网“青苹计划”,为各地乡村产业发展提供“阆中样本”。
图为当地村干部为团队成员介绍产业发展情况
此次“三下乡”活动,西华师大研究生团队以专业知识对接乡村需求,用青春行动书写振兴答卷。正如指导教师佐宏所言:“乡村振兴需要青年力量,更需要‘接地气、解难题’的实践智慧。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研究生把论文写在乡村大地上,也为更多高校开展‘三下乡’提供可参考的实践路径。”(“绿阆科韵 童筑未来”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供稿)
图为团队成员在“学耕园”蔬菜基地与当地村民合影
(咸宁新闻网)
声明: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本站或通过本站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同时,如果您在中国发展网上发现归属您的文字、图片等创作作品被我们使用,表示我们在使用时未能联系到您获取授权,请与我们联系。
【本文资讯为广告信息,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