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连心路,砥砺好作风——福建中医药大学师生共赴下党乡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为深入践行乡村振兴战略,传承学习“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8月26日至28日,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师生组织“重走连心路,砥砺好作风”乡村振兴实践队,深入宁德市下党乡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体悟下党乡的发展历程,了解下党乡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乡村治理等方面的成果与经验,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乡村振兴征程中的责任与担当。
重走振兴之路,体悟担当使命
实践队首站前往下党乡旧址,在原下党乡党委副书记刘明华的讲解下,回顾曾经积贫积弱的岁月。早年,当地交通极为不便,从外界抵达下党村需历经3小时车程、2小时徒步,路途崎岖难行。但一场在鸾峰桥边小学内召开的现场办公会,吹响了振兴的号角。积极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务实精神为后来的乡村振兴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次日,实践队沿着“党群连心路”前行,途经感恩亭、滴水亭、文昌阁和初心长廊等特色建筑。这些建筑不仅是下党乡的标志性景观,更承载着丰富的红色故事和乡村发展的历史记忆。它们见证了下党乡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如何通过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景点,吸引游客,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随后,实践队来到下屏峰村,在村副主任杨尚标的带领下参观双凤桥和村情馆。1989年7月下屏峰村遭遇百年暴雨洪灾,杨尚标家中4位亲人不幸遇难,在困难时刻,村民群众没有放弃重振家园。1996年,当地继续推进灾后重建工作,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生产发展。这些举措体现了乡村振兴过程中,面对自然灾害等挑战,通过政府引导、社会支持、村民参与,共同推动乡村恢复重建和发展,让队员们深切感受到乡村振兴道路上的责任与担当。
图为实践队重走党群连心路
图为实践队在下屏峰村村情馆前的合照
发挥专业优势,传递健康温暖
实践队还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初心长廊旁的古城广场,师生们支起宣讲台,通过中草药文化宣讲、推拿按摩体验、太极拳教学等互动形式,吸引着男女老少、村民游客纷纷驻足参与。恰逢乡里赶集日,实践队顺势“摆起摊”来,血压测量摊位前,身着白大褂的师生耐心为村民测血压、答疑惑,细致讲解日常保健知识;中药香囊DIY区里,大人孩子围在一起,在师生指导下挑选艾草、薄荷等药材,制作专属香囊。此次志愿服务以接地气的方式,让群众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也为乡村健康建设送去助力 。
图为实践队为村民开展太极拳教学
图为村民在实践队的指导下制作中草药香囊
图为实践队为村民测量血压
走访调研赋能,见证振兴成果
实践队还走进茶户王光朝、脱贫户王文信家中,以及梦之乡茶厂,倾听下党乡的变迁故事。从“地无三尺平”的贫困乡,到依托“茶旅融合”发展的示范村;从过去的“茅草房”,到如今村民住上的“小洋楼”,队员们直观看到“产业兴农”的显著成效,深刻理解“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如何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际动能 。
图为实践队拜访脱贫户王文信家
图为实践队参观梦之乡茶厂
走连心路、听振兴事、做奋进人,实践队师生用脚步丈量下党乡的发展,用专业技能助力乡村的建设,让青春担当的种子在乡土落地生根。“三天的实践,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更是一次责任的传递。”实践队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把在实践中汲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学习与服务的动力,继续发挥专业优势,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青春力量。(作者:“重走连心路,砥砺好作风”实践队 陈奕静、林俊宏)(咸宁新闻网)
声明: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本站或通过本站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同时,如果您在中国发展网上发现归属您的文字、图片等创作作品被我们使用,表示我们在使用时未能联系到您获取授权,请与我们联系。
【本文资讯为广告信息,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