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迹天气亮相第四届东吴国际人道论坛,探讨AI科技助力社区韧性与早期预警
9月5日-6日,第四届东吴国际人道论坛在苏州举办,论坛以“AI时代的人道主义行动:连接与韧性”为核心议题,汇聚政府机构、中国红十字会系统、国际红十字组织、联合国相关机构、学术界、人道公益组织及人工智能科研机构、企业的代表,共同探讨技术创新在增强人道行动连接性与韧性、响应全球数字化趋势中的应用路径。
国内综合气象服务平台墨迹天气受邀参会,在“AI科技助力社区韧性与早期预警”圆桌讨论中,分享其在气象预报领域的实践经验和技术应用——作为国家预警信息重要分发平台之一,墨迹天气依托覆盖全国用户的触达网络和成熟的信息推送体系,将国家预警发布中心发布的台风、暴雨、高温等各类预警信息,以App弹窗、推送通知、首页显著提示等多元形式高效传递,每年有效触达3.2亿人次,为早期预警工作落地、助力社区防灾减灾贡献力量。
聚焦气候与社区韧性 气象预警成早期防范关键
论坛期间,墨迹天气高级副总裁黄耀海围绕“气候对韧性社区建设的影响”及“天气预报在早期预警中的作用”展开分享。他指出,当前气候变化引发极端天气事件频次上升,例如极端降水量事件增多,近十年日极端降水事件频次持续上升,平均年暴雨日数比1991~2020年平均值多11%,对社区防灾减灾带来更大挑战,而精准的天气预报与及时的气象预警,是提升社区韧性、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支撑。
墨迹天气依托气象技术与大数据分析能力,构建了覆盖“短时、中长期、定点速报”的全周期预测服务体系,可满足用户日常出行、社区灾害防范等多样化的天气规划需求。作为国家预警信息分发平台之一,针对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墨迹天气可快速传递预警信息,辅助社区与居民提前防范;同时提供降水追踪、道路积水预报、户外活动安全提示等场景化风险提示,提升预警实用性与针对性。
在本地化服务层面,墨迹天气结合用户位置数据,分发灾害预警信息,并提供相应的防御指南,确保用户及时获取周边气象信息;此外,还推出AI生活服务指数、健康指数等功能,助力用户根据天气调整出行与健康防护方式。
探讨多方合作路径 助力人道主义救援智能化
在墨迹天气的服务中,人工智能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黄耀海表示,通过将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与气象技术结合,墨迹天气在气象数据解析、预报模型优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例如,在短时预报中,平台利用AI技术对雷达图进行分析外推,能够更精准地预测降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降水强度等关键数据,准确率达90%以上,为用户提供更可靠的天气信息。同时,墨迹天气还利用AI技术提升用户体验。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对天气通知提醒进行自主设置,获得个性化的气象服务推送。
圆桌讨论环节,黄耀海就墨迹天气与红十字会等组织的潜在合作方向提出建议,具体包括三方面:
一是“预警”-“响应”的一体化应急体系建设,整合气象数据与红十字会的救援资源,构建救援场景下的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衔接机制,通过技术优化救援物资调配、志愿者动员流程,缩短救援响应时间,提升应急救援效率;
二是打造“全场景,双专家”气象科普生态,通过搭建“线上+社区+线下”全场景的科普矩阵,构建线上气象专家和救援专家“双专家联动”内容体系,沉淀科普知识库,借助墨迹天气亿级用户流量平台,以短视频、图文形式以及社区版块、活动等形式普及极端天气应对知识,推动科普从“知识传递”升级为“能力培养”;
三是开展“数据+技术”的科研合作。墨迹天气拥有多维度的气象数据,除了有来自专业机构的数据,还有很庞大的众包数据,配套还有自研的AI技术,能够为气候变化适应、灾害风险评估研究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双方可以共建“灾害影响预判模型”,通过算法模拟不同场景的救援方案,输出最优策略,让防灾减灾决策从经验驱动变成数据驱动,让救援行动更科学更有前瞻性。
气象能力获业内认可 持续推动企业参与早期预警系统建设
据悉,墨迹天气在早期预警系统建设中的实践已获得国际关注。今年2月,墨迹天气为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Catalysing Business Engagement in Early Warning Systems》(译《推动企业参与早期预警系统建设》)报告,提供了企业参与早期预警系统现状的数据洞察,助力国际专业组织进行气候服务及风险分析,为全球企业参与早期预警系统建设提供“中国样本”。
未来,墨迹天气将继续深耕气象服务领域,进一步提升极端天气预报精度,同时拓展与国际组织、政府机构、企业的合作,推动新时代人道主义问题治理的跨领域交流,为构建安全、韧性社区贡献力量。(咸宁新闻网)
声明: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本站或通过本站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同时,如果您在中国发展网上发现归属您的文字、图片等创作作品被我们使用,表示我们在使用时未能联系到您获取授权,请与我们联系。
【本文资讯为广告信息,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