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改委 正文

政策组合拳有效助力稳肉价稳消费稳预期

2020-01-21 10:50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猪肉价格 肉价 稳消费

摘要:近期,猪肉价格涨势被遏制、环比下降,这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银保监会、市场监管总局、海关总署等各相关部门携手共抓保供稳价的共同努力分不开。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记者 | 张洽棠  栾相科

1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9年CPI涨幅2.9%,实现了物价涨幅控制在3%左右的预期目标。其中,积极的变化持续显现,猪肉供给紧张状况进一步缓解,比较2019年11月、12月数据,环比价格由上涨3.8%转为下降5.6%,影响CPI下降约0.27个百分点。同时,在猪肉价格下降的影响下,牛肉和羊肉价格涨幅分别由2.8%和1.3%回落至0.1%和0.2%,鸡肉和鸭肉价格分别由上涨4.3%和3.6%转为下降4.9%和1.9%。

近期,猪肉价格涨势被遏制、环比下降,这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银保监会、市场监管总局、海关总署等各相关部门携手共抓保供稳价的共同努力分不开。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曾提出,希望能建立“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市场有效以政府有为为前提,政府有为以市场有效为依归,这是有机的两面。而在猪肉保供稳价的过程中,无论是从需求端、供给端发力,亦或是各类创新措施的出台,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有形科学之手”,在遵循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有效助力了稳肉价、稳消费、稳预期。

用好储备吞吐加强市场监管

2019年12月19日,华商储备商品管理中心有限公司的国家储备商品交易大厅里,多家交易企业代表早早来到现场等候竞价。当天下午,他们将竞价交易4万吨中央储备冻猪肉。参与竞价的北京天福号食品有限公司采购部总监唐利敏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这批储备冻猪肉的投放,对他们这样的“老字号”而言很及时。

冻猪肉储备吞吐是市场调节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重要抓手之一。早在1979年,我国就开始建立储备肉制度,此后不断发展和完善。2009年出台并于2012年、2015年两次修订的《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将冻猪肉储备调节作为生猪市场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

2018年8月我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后,国家发展改革委迅速行动,密切跟踪生猪生产和市场形势变化,制定相关工作方案、预案,及时研究部署冻猪肉收储和投放,为保障重要时段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早在2019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启动了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同时推动地方开展收储。截至目前,中央和地方储备已具备一定规模,为开展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一段时间,包括春节以后,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将继续组织投放冻猪肉储备,努力保障城乡居民基本消费需要。

据介绍,冻猪肉储备吞吐见成效需要把握四条经验:一是抓得早。尽早安排既可以增强后期市场供应保障能力,也有利于稳定当时生猪生产形势。二是抓得紧。中央储备方面,收储计划确定后即密切开展部门沟通协调,加快推进落实;地方储备方面,加大工作指导力度,多次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坚持定期通报,压紧压实责任。三是抓得准。投放方面主要针对消费旺季且价格居高难下时投放,可以增加市场供应,稳定市场预期,促进价格平稳运行。四是抓得实。“中央储备方面,为确保及时到库以便随时投放,我们不断细化更新工作进度,对于每一批次货源哪天到港、哪天出证入库、投放出库需要多少时间,都排出具体时间表。投放前,细化投放日期、不同品种数量、交易底价及提货期等要求。地方储备方面,要求各地细化各个城市收储任务及时间要求,提前制定细致可操作的投放方案。”该负责人说,由于狠抓细化落实,相关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开展。

在满足猪肉消费需求、稳定猪肉价格方面,除了用好冻猪肉储备吞吐这一可靠抓手之外,加强价格监管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在这方面,市场监管总局开展了大量工作。

一方面是前移监管端口,对生猪及猪肉生产、流通等环节经营者开展提醒告诫,要求经营者依法诚信经营,加强价格自律,不得实施价格欺诈、串通涨价、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指导多地市场监管部门结合辖区内猪肉价格运行情况,召开养殖、屠宰、销售、储备领域行业协会和大型企业参加的价格政策提醒告诫会,敦促和引导经营者加强价格自律,自觉规范价格行为。

另一方面,加强事后监管,密切关注猪肉等农副产品市场价格运行,切实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对部分省份开展辖区内猪肉批发、零售、冻猪肉商业储备等领域和环节的价格专项检查。

恢复生猪生产扩大猪肉进口

2019年8月30日至9月7日,短短一周多时间里,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银保监会等部门,密集出台了17条落实生猪稳产保供的具体措施,从调整绿色通道政策、继续实施贷款贴息、缩短非洲猪瘟扑杀补助发放时间、增加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规模、规范禁养区划定和管理、保障生猪养殖用地、提高生猪保险保额、支持新建改扩建猪场、加大生猪生产农机购置补贴支持力度等方面给予支持。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作为生猪稳产保供主力单位,农业农村部成立了恢复生猪生产联络办公室,建立部门周例会和省月调度工作机制,每周召开一次部门工作碰头会,每月调度各省(区、市)政策措施落实进展,研究解决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总结经验做法,及时上报政策落实情况。

农业农村部牵头保障国内生猪生产,海关总署与商务部则在寻求国际“开源”。据海关总署统计,2019年前11个月,我国进口肉类(包含杂碎)548.5万吨,同比增长42%。其中进口猪肉183.8万吨、猪肉杂碎99.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66%和3.5%。仅11月就进口肉类(包含杂碎)64.4万吨,同比增长82%。

商务部则在协调相关部门加快通关效率,支持企业开展肉类进口业务,利用国际肉类大会、进博会等平台促进国内外猪肉产销企业对接,努力推动扩大猪肉进口。2019年,中国允许肉类进口的国家和企业数量大幅增加,当年输华肉产品注册企业已超过1000家,比2018年增加30%以上。

推广新商业险种 构建新服务模式

创新为生猪保供稳价带来了更多增量,无论是服务优化,还是流程再造,都在为生猪养殖户消除后顾之忧。

面对2018年下半年以来非洲猪瘟的严峻形势,银保监会除了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和强化保险保障等传统手段以外,还鼓励地方银保监局加强创新,充分发挥示范效应。据悉,浙江银保监局会同省农业农村厅率先推出以生猪为重点品种的“生物活体抵押贷款”试点,拓宽生猪等养殖户融资渠道,降低养殖户融资成本。截至2019年11月末,浙江省“生物活体抵押贷款”授信86户、1.1亿元,贷款45笔、5878万元。这项试点还“外溢”到了其他省区市,辽宁、内蒙古、山东、陕西、江苏等15个地区也逐步开展了“生物活体抵押贷款”试点工作,为稳定生猪生产提供创新金融支持。

下一步,银保监会还将加强工作创新,除了加大生猪活体抵押贷款推广力度之外,还将推进生猪强制扑杀保险等商业险种试点,探索生猪养殖保产、保供、保价、保销新模式,鼓励机构推出符合实际需求的涉猪保险产品,全力解决生猪养殖场(户)的后顾之忧。

责任编辑:刘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