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物资保障下大力,保供稳价成效显
摘要:一方面“增供”,全面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另一方面则是“兜底”,精准补贴困难群众。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在此次抗疫过程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记者 | 张洽棠
打疫情防控阻击战,实际上也是打后勤保障战。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迅速会同商务部等相关部门组建生活物资保障组,立即启动价格应急监测机制,成立工作专班,加强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坚持日夜值守、实时对接,紧急调配中央储备和湖北省外货源备用,大幅提升米面油肉保障能力,着力打通交通运输堵点,全力支持复工复产复市,做到了疫情期间生活物资供应总体充足、价格基本稳定。同时,通过“增供”“兜底”两手抓,持续投放中央冻猪肉储备,及时足额发放价格补贴,多管齐下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即时反应
全力做好生活物资保供稳价
疫情就是命令,为做好武汉和湖北省其他市州生活物资保障,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农历腊月廿九即抓紧启动工作,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的基础上,从应急监测、调配货源、畅通运输、压实储备、强化配送等方面入手,着力解决疫情防控各阶段生活物资保障面临的难点、堵点问题。
建立健全机制,保障工作高效运转。武汉市生活物资保障工作小组成立后,迅速建立工作机制,制定保供稳价方案,明确目标任务、保障范围、储备计划、监测机制、启动机制、响应机制、落实机制、反馈机制,为工作高效运转提供了保障。
启动应急监测,实时掌握一手情况。1月23日,也就是武汉市“封城”当天,即启动重要民生商品价格应急监测,密切跟踪形势变化并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第一手情况,汇总市场供需状况、储备库存规模变化、价格异常波动、市场秩序、网络舆情等各方面信息,加强分析研判,及时做出反应。例如,监测发现武汉市场蔬菜供给紧张后,立即协调山东省寿光市在1月28日向武汉市紧急调运350吨蔬菜,并商定此后每天可供应600吨蔬菜;监测发现湖北饲料原料紧缺后,投放一次性储备玉米,成交132万吨,其中湖北省23家企业成交7.7万吨,同时协调组织调运6.2万吨豆粕至湖北省。
调足应急货源,确保随时用得上。疫情发生后,立即会同有关部门摸排周边省份可直供武汉市的重要生活物资货源,锁定可随时调运的一次性货源数量约40万吨,还有后续每天可保障运送货源约5万吨。备用物资包括可供使用40天以上的大米、面粉、食用油,还包括可供使用5天以上的蔬菜、水果、鸡蛋,另外还准备了批量的方便面、火腿肠、冷鲜肉、速冻食品等物资。同时,联系湖北省60家物流运输类国民经济动员企业,商定紧急情况下可动用人员和运力,负责完成物资配送任务,确保随时运得出、送得到、用得上。
畅通运输梗阻,建立“绿色通道”。针对调运湖北生活物资车辆受阻问题,会同交通运输部、商务部等有关部门打通物流运输通道,指导湖北设立5个进鄂应急物资道路运输中转调运站,协调解决20多批次进鄂物资跨省跨区运输阻滞等问题,还建立了应急物资运输“绿色通道”,实行不停车、不检查、不收费、优先通行。
压实储备库存,保障30天供应。遵照国务院领导关于湖北特别是武汉至少保障一个月以上的基本生活物资的指示精神,指导武汉市制定重要生活物资储备计划,明确米、面、油、肉、蛋、菜、奶等储备库存可使用天数标准,并每天对账,保持动态稳定;通过调度湖北周边省份成品粮油货源、安排2万吨中央应急冻猪肉储备备投湖北和武汉市场、推动当地粮油加工和屠宰企业加快复工复产等方式,迅速将湖北省和武汉市成品粮油、猪肉储备可用天数提高至30天以上。
转换供销模式,打通物资配送“最后一公里”。针对武汉市社区严格封闭管理后物资供送“最后一公里”突出问题,向武汉市提出组织党员干部和志愿者下沉基层,安排公交车供小区和商超使用,支持电商平台发挥更大作用,着力解决老旧小区、困难群体保障等建议,积极推动建立“志愿者+公交车”配送模式,迅速实现了武汉这个千万级人口城市生活物资供销模式的顺畅转型。
回顾这场战“疫”,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商务部等相关部门组建的生活物资保障组,着眼生活物资生产、储备、运输、销售等全链条,调动各方力量,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畅通供应链、强化保障能力,解决民生之忧。疫情期间,湖北省蔬菜、猪肉价格一度冲高,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价格逐步回落。截至4月8日,湖北省猪肉价格为每斤29.66元,比前期高点下降21.1%;13种蔬菜平均价格为每斤3.03元,比前期高点回落38.3%。
增供兜底
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湖北之外,生活物资保障供应也在持续发力,价格逐渐回落。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4月10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华商储备商品管理中心顺利组织了春节后第十批中央冻猪肉储备投放。储备冻猪肉的密集投放对鲜猪肉价格形成了有效引导,2月中旬以来鲜猪肉价格呈持续回落态势。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3月CPI环比下降1.2%,猪肉价格环比下降6.9%,其余食品价格环比全线下降。
一方面“增供”,全面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另一方面则是“兜底”,精准补贴困难群众。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在此次抗疫过程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疫情防控期间,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已经启动了价格补贴联动机制。”4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彭绍宗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价格补贴发放情况。
据悉,价格补贴联动机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于2011年建立,是在向困难群众正常发放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金等救助金的基础上,当物价出现明显上涨的时候额外发放的价格临时补贴,如今已成为一项兜住民生底线的重要制度设计。彭绍宗在4月1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地实际发放补贴累计达到66亿元。一些有条件的地方还增发了一次性补贴,比如湖北向大约19万名困难群众发放了爱心生活物资补贴,有力缓解了物价上涨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影响。
4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做好阶段性价格临时补贴。据彭绍宗介绍,此项工作的核心内容是提标扩围,包括从今年3月到6月,每月价格临时补贴金额提高一倍发放;在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已有的保障对象基础上,将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领取失业补助金人员也纳入保障范围,初步估算将新增惠及800多万人。此外,通知明确了提标扩围增加的资金支出,将由各级财政和失业保险基金分别承担,其中中央财政将对东中西部地区分别按不同比例给予补助。同时,要求各地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尽可能缩短发放补贴所需时间,在物价指数等统计月报数据发布之后的20个工作日内将补贴发放到位。
“今后一段时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各地执行情况的调度和督促指导,确保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彭绍宗说。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