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改委 正文

济源:市场监管“服务型执法”激活经营主体“红细胞”

2023-09-27 12:32 中国发展网 李文苹、范纪安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李文苹、记者范纪安报道 记者从河南省发展改革委获悉 济源示范区市场监管局强化组织领导,筑牢服务理念,创新执法举措,提升执法能力,探索服务方式,打造“监管卫士,服务先锋”品牌,深入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

“实”字抓统筹,打好“组合拳”。市场监管局把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作为全局性的重要工作,出台了《济源示范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音像记录工作规定》《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市场监督管理局12315投诉举报处理工作规则(试行)》等相关制度,以“转变思想观念、践行执法为民、提升服务能力、突出教育引导、规范文明执法、提高执法效能”的工作思路,建立起主要领导调研督导、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执法支队、各监管所及业务科室具体落实的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工作机制,积极构建管理、执法、服务三位一体的行政执法模式。

“早”字抓防范,下好“先手棋”。一是综合运用行政指导机制。针对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公共服务、知识产权、网络经营等重点领域积极开展提示、约谈等行政指导,发布电动自行车头盔提示、食品安全提示、电梯安全运行等各类消费提示130余件,举办外卖平台、房地产市场、餐饮单位、商超、药店等领域行政约谈会40余场。在行政审批、行政处罚、日常监督检查、投诉举报等工作中充分运用行政指导为行政相对人提供便利高效服务,保护和增进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近两年来开展各类行政指导达1万余件次。二是探索行政指导融入行政处罚制度。梳理了23项行政指导事项清单,对于符合法定情形的当事人,可以依法从轻、减轻或者不予行政处罚,对于违法情节严重的违法行为,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裁量标准进行处罚,并通过事后回访,指导当事人整改到位,以提高当事人的法律遵从度。2022年以来办理从轻、减轻和免予行政处罚案件300余件。三是规范行政相对人法律风险防控制度。结合日常管理、执法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和案件办理情况,梳理归纳行政相对人容易发生的违法风险点,并划分法律风险等级,注明所对应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法律依据,明确将产生的法律后果,制定防控措施,形成风险防控清单,公开发布。承接落实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相对人违法风险防控清单(第一批),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告知行政相对人,通过提前介入、事前提醒,从源头上化解行政相对人违法风险,最大限度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四是普法传播服务型行政执法理念。依托“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5·20”世界计量日、食品安全宣传周、质量月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消费保护、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互联网消费安全等法律法规宣传。在“济源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曝光典型案例26件,以案说法,提高广大消费者依法维权意识和能力。市场监管局先后获得“豫见食安”河南省首届食品安全科普短视频大赛优秀组织奖、“豫见食安”河南省首届食品安全摄影大赛优秀组织奖,被河南省法治政府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命名为“第四批河南省服务型行政执法示范标兵”。

“严”字抓监管,出好“连环招”。一是重拳出击严查违法案件。以“铁拳”行动为抓手,深入推进各种专项执法活动,突出查办重大案件,强化宣传震慑,截至8月底共办理案件422件,罚没款392.227万元,冻结款1040万元,查办一起涉案资金超1000万元的传销大案。二是引导行政调解化解纠纷。结合执法实际和行政管理事项,梳理行政调解事项6项,明确行政调解范围、程序、文书、档案归集和责任等,通过发放告知引导书、电话引导、现场宣讲等方式,坚持把行政调解作为重大执法决定、日常监管和执法、受理投诉举报的先行程序。近两年来,开展行政调解案件近1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330余万元。三是强化智慧监管配备使用。建设电子数据取证室,开展电子数据取证基础应用培训,规范电子取证程序,大力推进电子数据取证在执法办案中的应用,发挥电子取证室对执法工作的支撑作用。如今,电子取证室已在几起涉老案件以及传销案件中崭露头角,在关键证据的取得上实现了突破。

 

 

责任编辑:刘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