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一时一地的困难压不垮中国产业链

2022-04-26 14:03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摘要:一季度,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工业经济自身韧性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了坚强支撑。

崔立勇

浙江横店影视城每年承接全国1/4电影、1/3电视剧的拍摄制作。这个东阳的镇,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影视实景拍摄基地之一,不仅仅是因为有大型仿古建筑和数以万计的群众演员,更是因为这里能为剧组提供小到一根钉子的各种服装道具。

在距离横店200多公里的浙江安吉,这个湖州的县,有全球最大的转椅生产基地,每年生产上亿把转椅,八成远销海外。一把看似简单的转椅包括底盘、气杆等上百个零件,这些零件在方圆几十公里的范围内都能加工生产。

在广东东莞,一小时交通圈内,可以通过大大小小的生产企业快速配齐一部手机95%的零部件。在深圳,华强北不只是地名,多年前就已成为“任何电子产品都能买到”的代名词。

无数的例子,都可以证明中国制造业有着过硬的能力和蓬勃的活力。一季度因为疫情“倒春寒”,部分城市按下“慢行键”,封控管理区域停工停产,产业链供应链出现堵点卡点。应对风险和稳定经济,扎实积累多年的工业内力和产业体系正是信心基础。

体系完整、链条齐备、配套便捷,是我国工业的优势。我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的全部工业门类,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从2010年起,我国连续12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制造业占全球比重近30%。

受疫情影响的上海,产业链供应链引发多方关注,这也是上海在我国工业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使然。2021年,上海全口径工业增加值达1.07万亿元,稳居我国城市第一位。上海拥有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光伏设备等重点产业集群。大到汽车、飞机、卫星、燃气轮机、核电发电机,小到芯片、药片,上海的工业实力在全球城市中都有足够的底气。

一季度,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工业经济自身韧性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了坚强支撑。

中国工业经济的韧性之强,强在规模和体系,也强在应变能力。

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产业政策,对工业经济内部结构进行了多次重大调整,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中优化升级。

2020年疫情暴发之初,就有声音唱衰中国工业,但是中国工业生产识变应变,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高。

面对3月份工业经济出现的新挑战,国务院近期多次召开会议,出台相关政策举措,要求全力做好货运物流保通保畅,协调解决制约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突出问题。多部门多措并举推动重点工业企业稳定生产和复工复产,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稳定。上海研究建立了产业链供应链诉求应急协调机制。4月22日的信息显示,上海666家“白名单”重点企业已有70%实现了复工复产,整车企业连续实现整车下线,集成电路、化工骨干企业产能利用率保持较高水平。

中国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制度优势。面对复杂局面和一时一地的困难,提振工业经济仍然具备充足的政策工具箱。

一季度的经济运行也提醒我们,中国工业已经进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发展阶段。正如《解放日报》一则新闻显示,上海某汽车发动机企业,生产一台发动机需要核心零件上百个,物料则分布在苏浙沪三省市的120多家供应商手中。

尽管中国制造业在若干高精尖领域还有短板,但是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是工业坚实和吸引外资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从全球看,中国的比较优势已经由过去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转化为全产业门类的工业体系配套完整的纵深优势。

观察一季度工业,虽然人们对产业链供应链尚存“近忧”,但是可以安心的是,我国对此早有“远虑”。“十四五”规划强调:“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眼前的压力无疑也将促进补链强链的强劲动力和持续发力。

工业在“链”上,中国经济乃至每个人亦在“链”上,上下游、各节点都无法独善其身。此时,同心协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责任编辑:刘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