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陕西汉滨:“家庭工坊”让群众居家增收

2022-08-08 17:06 中国发展网 张昊 毛启军 记者苟俊

摘要:徐阴荣考虑村里老人孤单,就让儿子借着区上、镇上鼓励发展“家庭工坊”的机遇,带头腾出自家一楼房屋,作为镇上毛绒玩具厂的“家庭工坊”。想不到,“家庭工坊”一开,老人们聚在一起,精神状态更好了,还能挣一些零用钱。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张昊 毛启军 记者苟俊报道 大暑过后,天气炎热。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大竹园镇凉茶村二组村民徐阴荣家的“家庭工坊”,清凉而热闹。

空调房内,因势摆放了7台缝纫机,大家聚在一起,有说有笑缝制着毛绒玩具小物件。

“笑声最大的叫周春秀,今年72岁了,她正在缝补丁熊鼻子,里面那两位缝熊耳朵,外面这几位缝手、嘴巴。”徐阴荣放下手中的针线,指了指左边,又指了指右边笑着说,“他们手脚利索用机器,我手工缝熊身上的补丁,这个简单,8针缝一个,一个8分钱。”

徐阴荣考虑村里老人孤单,就让儿子借着区上、镇上鼓励发展“家庭工坊”的机遇,带头腾出自家一楼房屋,作为镇上毛绒玩具厂的“家庭工坊”。想不到,“家庭工坊”一开,老人们聚在一起,精神状态更好了,还能挣一些零用钱。

“想缝,我们就缝一天,一天能挣几十块。缝累了,我们就烧水喝,聊会儿天再做。”缝满一口袋补丁熊鼻子后,周春秀放下手中的活儿,满意地说。

“相对集中是一种办法,还有就是村里人把这些小物件带回家做,做好了后有专人上门收。这样以来,就兼顾了照看婴幼儿的妇女、老年人、腿脚不灵便人群的务工需求。”汉滨区人社局创业就业服务中心主任李成玉介绍说。

说起“家庭工坊”,在大竹园镇七堰社区15号楼居住的赵绪芳一个劲地点赞说好。

几年前,赵绪芳在家门口买了一个门面房,做服装生意,接下来的几年一直在守店。今年,听说人社部门和镇上鼓励群众发展“家庭工坊”,赵绪芳第一时间报名,从镇上的康润美工艺品有限公司领回两台缝纫机摆在店里,守店时和丈夫缝制“气囊BB叫”。

“一人一天能缝制4000来只,2分钱一只,80多元钱等于是捡的,比玩手机可强啊!”赵绪芳笑着说。

为拓宽群众就业增收途径,5月初,汉滨区按照“园区总部+新社区工厂+家庭工坊”模式,在五里镇、大竹园镇试点推行“家庭工坊”,把生产机器安装到群里家里,调试、培训后,让每一位有意愿的群众在家有岗,居家挣钱。

“全区围绕毛绒玩具、电子线束、纺织袜业等已建成各类新社区工厂181家,规模以上搬迁安置社区实现全覆盖,我们将紧密推进,实现全区全覆盖。”汉滨区人社局局长罗峰说。

罗峰之所以有信心,是因为在试点工作中看到了大竹园镇山区群众的务工热情,更看到了地处川道沿线的五里镇发展“家庭工坊”前景。

“在汉滨区人社部门和五里镇的支持协调下,我公司首批在五里镇13家农户试点投入100台智能织袜机、缝头机。这种做法,弥补了我公司产能不足的短板,规避了用工矛盾,降低了用工成本,公司生产也更加灵活多变。”新乐祥纺织工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强介绍说。

走进汉滨区五里镇朝阳社区,村民李壮家的12台织袜机和附近凌孝凤家的12台织袜机,都在快速运转,不一会儿功夫,一筐筐袜子的半成品就成产出来了。

因工作类型不同,按照安排,1户负责袜子缝头的“家庭工坊”会承接2户负责编织的“家庭工坊”生产的袜胚量。李壮和凌孝凤两个“家庭工坊”生产出来的袜胚由村民鲁仲霞的“家庭工坊”负责缝头、翻面。

“每天晚上,我就会到这两家去领取袜胚,领回后,我就负责缝头,老人、孩子们就负责翻面,一双双袜子就正式成型了。”家住马路对面的鲁仲霞说。

据了解,缝头机1人可操作1台机器,编织机1人可操作6台机器。根据袜子的种类,生产一双袜胚0.11元起、缝头一双0.037元、整型一双0.05元。除去电费和开支,基本一名工人一月的收入都在7000元左右……

随着一台台机器,一批批毛绒玩具、袜子、电子线束等原材料走进汉滨寻常百姓家,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了,足不出户就找到了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

“依托园区总部、新社区工厂发展‘家庭工坊’,将有效解决全区留守人员就业与照顾家庭的矛盾,增加群众家庭收入,拓宽就业渠道。”汉滨区委书记范传斌表示。

责任编辑:吕娅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