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数智转型为中国制造赋能

2023-04-01 11:07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摘要:当前,中国企业正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升级步伐,提升企业发展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刘丹阳

近年来,我国打造出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名片”。卡塔尔世界杯场馆、丹格特全球最大的单体炼油厂……在全球众多大型施工现场,出现了越来越多国产装备的身影。

当前,中国企业正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升级步伐,提升企业发展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作为国之重器,燃气轮机是战略性高端装备,被誉为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而东方汽轮机,无疑是我国重型燃气轮机领域的实力担当。

今年1月,由东方汽轮机自主研制的国内首台F级50MW重型燃气轮机(G50燃机)发电机组,在广东华电清远华侨园燃气分布式能源站正式并网发电。这意味着,历经13年自主研发,我国在重型燃气轮机领域完成了从“0”到“1”的科技突破,填补了我国燃气轮机产业体系空白,有助于带动燃气轮机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重型燃气轮机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舰船、管道增压、发电等国防、交通、能源和环保领域,具备极高的战略地位和巨大的市场前景,是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严格技术封锁的关键设备。

目前,东方汽轮机已成功搭建了自主的F级燃机设计体系,具备了燃机全部部件的制造能力,突破了燃机关键部件的材料选型,建成了完备的燃机试验验证平台,培育了一条燃机国产化供应链,确保我国中小燃机产业链安全可控、自主可靠。

近年来,尽管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机械工程、装备制造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但仍有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亟待攻关。突破这些“卡脖子”技术瓶颈,绝非一时之功。哈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曹志安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系统梳理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卡点堵点问题,将装备制造长期依赖进口的核心技术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原材料等列入“卡脖子”清单,组织实施、压茬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指导行业内相关单位开展攻关或者联合攻关,并给予政策和研发资金支持,提升装备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提升中国制造硬实力

过去5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0.6%和7.9%。从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到“上天入地”的大国重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连接着庞大市场,牵动着亿万人心。

工程机械是造福人类的产业,其发展水平从某种程度上衡量了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其核心竞争力就是关键技术创新。在中国制造硬实力方面,徐工集团全地面起重机已经通过技术升级,关键指标达到全球领先水平,整机国产化率由71%提高到100%,所有关键零部件均实现了国产化。

2017年至今,徐工集团先后研发了全球最大吨位的1.5万吨米级塔机、700吨液压挖掘机等一系列国产首台套重大装备。目前,徐工集团已经把全地面起重机最大起重能力从1200吨提高到2600吨,其所安装风机的高度从100米提高到160米,风电机组的安装功率从2.5兆瓦提高到8.5兆瓦,在全球唯一实现了陆上风机吊装工况的全面覆盖。

一直致力打造“中国制造业第一重地”的中国一重,近年来积极统筹建设设计研发平台、制造基地技术转化平台、战略协作研发平台、协同客户应用技术服务“四大平台”,助力中国一重构建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创新模式。

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陆文俊表示,一重通过系统实施“揭榜挂帅”“军令状”制度以及技术、研发人员项目分红和超额利润分享中长期激励机制,搭建形成了以“四级+四类+六室+一赛”为主体的“4461”科技创新动力机制,把创新创造深度融入企业科研生产全过程,助推企业的创新体系改革。与清华大学、哈工大等大学合作,与中核、中广核和哈电等央企集团共同组建跨企业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努力实现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优势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难题。

数智赋能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提到,到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数字化转型推动中国制造发生深刻变革。作为我国最大的重型装备制造企业之一,中信重工打造了先进装备制造领域科技创新高地。中信重工优化改善公司“离散型+单件小批量”的传统生产组织6模式,打造离散型制造连续化精益管理体系,借助数字化平台和离散型智能制造项目建设,通过打破运营、生产、销售等环节之间的信息孤岛,在数据信息层面有机联结,提高生产制造效率、集约生产要素、降低生产成本,打造中信重工核心竞争优势。

目前,在数字化平台建设上,中信重工完成了“业财一体化”平台一期建设,构建了从立项、研发、制造、交付、安装调试、售后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模式。离散型智能制造项目建设上,重工首个智能制造生产线——连续式热处理炉的投产调试与“车间5G+”示范应用项目的实施,成为国内离散型重型装备智能工厂的示范标杆企业之一。

万物皆数,数表万物。“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表明,大国重器的打造离不开‘三化’。”哈电电机副总工程师覃大清认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这“三化”与传统产业发展息息相关。

覃大清表示,面向未来,他们将进一步加快推进“三化”,赋能升级装备制造业。首先要进行产业数字化,要实现全产业链和生产全过程数字化,即研发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工艺数字化、生产数字化、管理数字化、产品全生命周期运维服务数字化等;其次,在建设数字化,形成大数据的同时,构建网络化,开展区域云和专业云建设,全面实现网络化,将产业过程和环节的数字“孤岛”有机联系起来,提高整体效率;再者,在全面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基础上,提升系统学习力、计算力、分析力等,提升智能化水平。

迈向制造强国,推动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已成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积极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扩能增产、提档升级,为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汇聚起推动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责任编辑:张晶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