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厦门同安:破解消费纠纷治理的“协同密码”

2025-03-11 15:05 中国发展网 谢代文 丁南

摘要:厦门市同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启动“消费环境协同治理”机制,12天内联合法院组织多轮调解,最终促成开发商补偿业主15万元,并通过司法确认赋予协议强制执行力。“原以为要打几年官司,没想到十几天就解决了!”业主代表陈女士感慨。这场纠纷的成功化解,成为同安区协同治理机制的标志性案例。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成立全省首个实体化运作的“消费环境协同治理中心”,高效化解消费纠纷提振市场活力,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创新实践样本

中国发展网讯 谢代文 记者丁南报道 2023年5月,厦门市同安区某楼盘183名业主创建名为“没有魔镜,就是不服”的微信群集中维权。原来,购房时销售人员承诺赠送“魔镜”智能门禁系统,交房时却踪影全无。业主们翻遍合同,发现只字未提“魔镜”,仅有微信聊天记录和几张模糊照片作为证据。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投诉量从24件暴增至451件,一场群体性纠纷一触即发。  

转机出现在由同安区多部门共同组建的“消费环境协同治理中心”。厦门市同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启动“消费环境协同治理”机制,12天内联合法院组织多轮调解,最终促成开发商补偿业主15万元,并通过司法确认赋予协议强制执行力。“原以为要打几年官司,没想到十几天就解决了!”业主代表陈女士感慨。这场纠纷的成功化解,成为同安区协同治理机制的标志性案例。  

破壁:从“九龙治水”到“协同共治”

传统消费纠纷调处中,行政部门管调解、法院管裁决、消保组织管协调,“各管一段”的治理模式常让消费者陷入投诉难的困境。“‘魔镜’纠纷暴露了部门协同配合不畅的弊端,单靠市场监管部门难以应对涉众型矛盾。”同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陈荣旋直言。  

2023年8月,同安区整合市场监管局、法院、司法局、消保委、市律协公益委等5部门成立全省首个实体化运作的“消费环境协同治理中心”,并吸纳检验检测机构、鉴定机构、各行业协会专家以及律师、公证员等多元化专业社会力量组成“5+X”开放联盟。通过合署办公、数据共享、联席会商等6项机制,将行政、司法、专家技术等各方优势资源“拧成一股绳”。  

“协同的关键在于打破‘信息孤岛’。”陈荣旋以“魔镜”纠纷为例:过去此类案件往往需要辗转市监、住建、法院多部门研判处置,处理周期较长;如今通过跨部门联动,调解成功率提升至97%,也极大压缩了处理周期。司法力量的深度嵌入更让“行政调解协议执行不到位”的痼疾成为历史。“我们为183名业主批量出具司法确认书,协议自动履行率从65%跃升至100%。”同安区法院立案庭副庭长王兴安介绍。  

数据显示,协同治理中心运行以来,累计化解疑难纠纷280起,为群众挽回经纪损失超42.35万元。这场打破部门壁垒的“化学反应”,为破解治理碎片化提供了“同安方案”。  

智治:数字赋能下的纠纷化解革命

“过去调解员跑断腿,现在数据多跑路。”同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稽查科科长王自冶的感慨,道出了数字化变革对消费治理的重塑。  

登录“移动微法院”平台调处消费纠纷,智能语音识别帮助调解人员生成调解笔录,区块链技术确保电子协议不可篡改,当事人只需要通过手机微信小程序就能够实现实时视频通话、线上申请司法确认……协同治理中心打造的“线上闭环”,让纠纷化解从“面对面”转向“屏对屏”。中心在处置ETC收费争议时,平台通过批量立案、分批调解,仅用3天便出具51份调解协议,引导11人申请线上司法确认。“若走传统诉讼程序,至少要1个月。”王自冶说。  

司法与技术的融合更让调解“预见未来”。法院开发的“诉讼结果预评估模型”,通过分析上万份历史判例,为消费者生成个性化风险报告。“职业索赔类投诉中,系统可自动识别不合理诉求,避免当事人‘狮子大开口’。”王兴安透露,预评估机制让调解方案接受率提升40%,司法确认申请量增长65%。

数据分析则让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研判”。中心依托12315、12345、公共安全指令等平台,定期分析投诉举报受理情况,对数据分布及变化趋势、问题集中领域、被诉热点主体等进行多维度、全方位分析,可捕捉职业索赔聚集区、预付式消费“爆雷”企业。2024年10月,数据分析到某电商平台投诉量一个月内激增300%,市监部门、法院共同约谈平台,督促其建立“七日无理由退货”快速通道,拦截潜在纠纷200余起。“过去是‘救火队’,现在是‘瞭望哨’。”陈荣旋说。  

过去一年,同安区线上调解占比达86%,消费者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一场“数治”革命正重新定义消费维权效率。  

共生:信用修复与市场活力的良性循环

消费治理的终极目标,不仅是化解纠纷,更是重建信任。在同安,一场“信用修复—市场激活—社会共治”的生态重构悄然发生。  

协同治理中心的燃气安全专家吕晶指出,信用修复需与技术支持并行:“例如某集成灶泄漏事故中,我们既锁定责任方,又指导企业升级19项安全标准,实现‘惩处’与‘重生’的平衡。”  

同安区后田海鲜商圈曾因价格不透明、计量不标准等问题遭到游客投诉,如今,这里成为厦门首个旅游餐饮“诚信商圈”。“我们后厨360°无死角直播,游客在大厅就能看后厨。”商户代表郑梦腰说。市场监管部门推出的“红黑榜”评比,让诚信商户获得流量倾斜。2024年,后田商圈投诉量下降70%,营业额实现反增,“欢渔后田”海鲜卷集体商标春节期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  

“过去维权靠嗓门大,现在靠机制硬。”消费者黄某某去年网购空调遭遇货不对板,因购物账号非本人实名,被法院以“主体不适格”为由驳回起诉。“虽然败诉,但调解员为我普及了网购风险,现在我会亲自操作下单。”消费者陈铭煌去年办理了某健身房的健身卡,只去了两次,要求退费未果。经治理中心协调,“在中心现场‘一站搞定’,专业而便捷,结果符合心理预期。”

从部门协同的“物理整合”到数字赋能的“化学反应”,再到信用共生的“生态重构”,同安区消费环境协同治理机制的创新性,是一场对传统治理范式的大胆突破。  

“同安区消费环境协同治理机制踏上了‘前瞻性’的全新征程”,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郑金雄评价说,它不仅仅是解决消费纠纷的临时驿站,而是以更广阔的视野,将目光投向整个消费生态的系统性重塑与升华,构建“政府引导 +社会协同+市场响应”的和谐生态:“当政府从‘全能管理者’转变为‘生态共建者’,社会治理才能真正可持续。”  

“治理现代化没有标准答案,唯有持续创新。”郑金雄建议,未来可挖掘社会力量的参与潜能,构建更立体的治理网络。而消费者黄某某的期待更为朴素:“希望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维权不再是一场孤独的战役。”  

目前,同安区消费投诉量稳步下降,市场活力持续迸发。这场始于“一面魔镜”的治理实验,正为全国消费环境再升级写下生动注脚。

责任编辑:王小义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