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车展:智能化浪潮下的火热与挑战
摘要:智能化技术全面渗透,定义汽车“新物种”。如果说前几届车展的焦点是电动化,2025年则标志着智能化技术的全面爆发。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张守营
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以下简称“上海车展”)如期开幕。作为全球汽车工业的“风向标”,今年恰逢上海车展40周年,其规模、主题和技术创新均引发广泛关注。本届车展以“拥抱创新共赢未来”为主题,展出面积超36万平方米,吸引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家企业参展,全球首发车型超百款,创历史新高。
首先来看看本次上海车展有哪些突破与亮点。
智能化技术全面渗透,定义汽车“新物种”。如果说前几届车展的焦点是电动化,2025年则标志着智能化技术的全面爆发。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指出,汽车正从“交通工具”向“智能移动空间”转型,这一趋势在本届车展中尤为显著。AI大模型与智能驾驶方面,比亚迪“天神之眼”驾驶辅助系统、华为ADS3.0、小鹏XNGP沉浸式体验区等技术密集亮相,L2级辅助驾驶新车渗透率预计达65%。宝马与阿里合作开发的AI引擎座舱、蔚来乐道L90的纯视觉智驾方案,展示了从感知到决策的全链路技术突破。智能座舱交互革新方面,宝马“新世代超感智能座舱”通过全景iDrive界面和AI个人助理重新定义人车交互;华为鸿蒙智行的HarmonyOS4.0座舱则实现了多设备无缝互联。
新能源技术迭代加速,“续航焦虑”逐步破解。新能源仍是车展核心议题,但技术重心从电池容量转向补能效率与平台架构。高压平台与超充技术方面,华为推出兆瓦级超充新品,极氪展示峰值功率1.2MW的全液冷充电桩,理想i8标配5C三元锂电池,续航与充电速度同步提升。混动技术多元化方面,比亚迪第五代DM插混技术、长城山海炮PHEV等车型,将混动市场从家用车拓展至皮卡等细分领域。
全球首发车型与品牌矩阵扩容。本届车展首次亮相的品牌包括小米汽车、鸿蒙智行、蔚来萤火虫等,首发车型如宝马新世代概念车VDX、腾势全新跑车、问界M8等,覆盖从10万元级到百万元豪车的全价位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自主品牌与国际巨头的技术差距进一步缩小,例如比亚迪跑车性能对标保时捷911,华为与江淮合作的尊界S800剑指BBA高端市场。
其次,我们来看看上海车展同国际上哪些知名的车展相比怎么样。
与日内瓦车展停办、法兰克福车展缩水形成鲜明对比,上海车展的规模与影响力持续攀升。本次车展参展企业数量近千家,远超欧洲车展的“冷清”,其背后是中国汽车市场占全球销量30%的庞大体量,以及新能源产业链的全球竞争力。例如,大众集团将上海车展视为“在华智能网联攻势的里程碑”,并携50款车型参展,远超其在欧洲的投入。
与北美车展侧重“电动皮卡”、东京车展聚焦氢能不同,上海车展更强调智能化与生态融合。例如,华为鸿蒙智行不仅展示车辆,还整合手机、耳机等终端,构建“人-车-家”全场景体验;小鹏的AI鹰眼视觉方案则以低成本实现高阶智驾功能,推动“智驾平权”。这种“软硬一体”的模式,成为上海车展区别于其他国际展会的核心特色。
再者,纵向来看,上海车展经历了两大变化,一是从“拼规模”到“拼技术”的转型。回顾2010年代,上海车展以自主品牌“多而杂”的展品为特点,技术展示多为发动机、变速箱等传统部件,品牌内涵薄弱。而2025年,车展重心转向智能化与可持续技术,技术展示深度也在提升,地平线、Momenta等供应链企业占据10万平方米展区,激光雷达、高精地图等核心部件首次独立成展。二是用户需求驱动的展陈变革。早期车展依赖车模与热舞吸引流量,而本届展会更注重用户体验与转化效率。例如,极氪开设XNGP沉浸式体验区,宁德时代展示凝聚态电池技术,欧拉提供编发、彩绘等个性化服务,将展台转化为“科技乐园”。这种从“展示产品”到“传递生活方式”的转变,反映了汽车消费从工具属性向情感属性的升级。
最后,让我们展望一下未来,未来的车展必然会从“展会”到“生态平台”的转变。
上海车展的国际化程度虽高于国内其他展会,但与鼎盛时期的日内瓦车展相比,仍缺乏跨文化视角。例如,展台设计、技术讲解多以中文为主,海外观众参与度不足;部分自主品牌在宣传中过度强调“国产替代”,未能有效传递全球化品牌价值。上海车展若想持续引领行业,需在以下三个方面发力:一是深化技术协同,联合车企、科技公司共建开放式创新平台,推动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技术的标准化落地。二是优化参展体验,引入VR/AR技术实现“云逛展”,设立国际观众专属通道,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三是强化生态整合,将车展延伸为涵盖技术论坛、投资对接、消费者试驾的综合性平台,打破“展销会”的单一模式。
可以说,上海车展既是中国汽车工业“智电转型”的缩影,也是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塑的见证。其以智能化技术为矛,以市场规模为盾,展现了“中国速度”的独特优势。未来,如何化解品牌分化、提升技术深度、平衡国际视野,仍是其迈向“全球顶级生态平台”的必答题。或许,上海车展可借鉴CES(国际消费电子展)的跨界融合经验,成为连接汽车、科技与生活的超级枢纽,真正实现“拥抱创新,共赢未来”的愿景。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