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甘肃两当:“菌业联盟”探转型新路 “多方联动”绘 发展蓝图

2025-05-06 15:36 中国发展网 郭晓飞

摘要:春潮涌动,千枝吐翠。 四月的甘肃两当红崖河畔,从产业园区到加工车间,从项目建设现场到产业示范大棚,处处涌动着蓬勃生机。

中国发展网讯 春潮涌动,千枝吐翠。 四月的甘肃两当红崖河畔,从产业园区到加工车间,从项目建设现场到产业示范大棚,处处涌动着蓬勃生机。

当地合作社通过认购托管菌棒实现集体经济增收壮大,本地种植大户通过联营联建实现发展降本增效,传统农民通过技能培训成为行家里手,返乡青年在田间地头里施展本领抱负......这些都是两当县左家乡积极探索产业转型新路,坚持产业升级与就业提质两手抓,以党建引领为抓手,通过“菌业联盟”绘就了一幅幅村强民富的生动图景。

今年来,左家乡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持续深化党建引领,聚集区域产业优势、主动抱团发展,高效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左家乡食用菌产业联盟,推进传统农业向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转型。

“一个人富不是富,一个村强不算强。打造食用菌产业联盟,是我们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壮大特色产业,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一次重要尝试。”左家乡党委书记刘录军说道。

       “村企联建”推动双向发展

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

位于大庄村的德源菌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左家乡食用菌产业联盟的核心示范企业。该企业拥有占地200亩的现代化食用菌产业园,配备智能化方舱、无菌菌种车间等现代化生产设备,年生产能力达1000万棒菌棒,产出鲜菇7650余吨,干品660吨,总产值超过8000万元。

今年三月,从该园区生产的3200斤黑木耳和13800斤香菇,被出口到欧洲。其中有一部分的香菇,就产自于联盟成员之一的大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食用菌大棚。

“通过加入菌业联盟,进一步拓宽了集体经济发展的渠道,能够有效扩大集体经济的产业规模和覆盖面,这为我们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来了很好的机会。”大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人杜月乔说道。

食用菌产业联盟,是左家乡创新“党委统筹、支部牵头、企业带头、各方参与、通力协作”发展思路,通过“龙头企业+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户”发展模式,促进信息共享、产业共管、发展共赢,充分发挥核心企业示范带头作用,引领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重要平台。

今年来,德源菌农业、黄波菌业积极参与左家乡食用菌产业联盟,向全乡4个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提供标准化大棚、合格菌棒,并配套相应生产设备。合作社在企业的指导下,委托产业经济人进行种植和管理,产品统一交企业回收,所得收入在扣除菌棒成本和管理服务费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委托经济人按约定的进行收益分成。这一模式模式使得村级合作社实现收入与净收益双增收。

     “企社联建”助力降本增效

技术是生产的关键,“种子”是发展的根本。

每一个菌棒就是一颗“种子”。菌业联盟的发展前景、资源优势和专业平台,以及企业提供的高品质菌棒、现代化设备和全周期技术服务,为当地种植大户带来了极大的信心,吸引了一批本地的食用菌种植大户加入。

“今年我一共认购了28个标准化食用菌大棚,计划种植香菇15万袋左右。每个菌棒我只需要支付1块钱的本钱进行认购,等到采菇之后,企业会对我们菌菇进行回购,每个菌棒平均产值在8元左右,扣除生产成本及劳务费,每个菌棒的净利润不低于2块钱。”两当彦军农业综合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殷彦军算了一笔账。

联盟企业统一菌种供应、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品质标准的集约化管理。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分工协作,将传统分散种植升级为规模化现代农业,推动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该模式减少了农民合作社生产投资成本,同时,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降低了产业发展风险,确保农民合作社持续稳定增收,有效带动当地务工人员就业增收。

联盟发展更有力量。在菌业联盟大平台、大资源、大保障的吸引下,成员数量达到10个,菌业联盟示范作用显著、发展动能强劲、品牌特色彰显,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企户联营”实现增收就业

就业不用去远方,家乡就是好地方。

在产业园区的责任棚里,权坪村村民王小虎正在检查菌包的出菇情况。“以前在外地打工,虽然每月能挣四五千块钱,但是离家很远,背井离乡的滋味很不好受,现在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收入稳定还能照顾到家人。”

产业园区的食用菌种植棚,除去企业自主经营的种植棚,其余的联盟成员经营的菌棚分别被挂上了村级合作社增收棚、农民合作社示范棚、党员责任棚和返乡青年创业棚的牌子。这些牌子不单是区分的标识,更为本地居民和返乡青年搭建了创业平台,是他们发展的“希望田”。

“通过现代化的生产体系,农户种植菌菇单棚产量大幅提升,菌棒污染率持续降低,种植成功率和产品优质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德源菌业负责人吴斯光说道。

通过土地流转、合作联营、带动就业等方式,园区周边的农户实现了就业增收双提升,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在家门口发展产业的梦想,让广大群众对未来更有奔头,对生活更有盼头。郭晓飞

责任编辑:刘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