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谷:特色产业科技赋能与文化融合驱动高质量发展
摘要:太谷区以“晋创谷·农高区”为平台,通过种业创新、智慧农业与品牌培育三大路径,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高附加值方向转型。
中国发展网讯 孙雁泰 赵志斌 记者郭建军报道 在山西省晋中盆地核心区域,太谷区依托千年农耕底蕴与晋商文化基因,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产业融合为路径,构建“特优农业+高端制造+文旅康养”三位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202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72.9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居晋中市首位,其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为县域经济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太谷样本”。
特优农业:科技强链引领产业升级
太谷区以“晋创谷·农高区”为平台,通过种业创新、智慧农业与品牌培育三大路径,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高附加值方向转型。
种业创新突破“卡脖子”难题。近年来,太谷区依托晋中国家农高区,建成谷子研究所、藜麦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柔性引进10名院士、40个高端科研团队。2023年,8大类9个品种种子搭载神舟十六号飞船完成太空诱变实验,其中“晋谷21号”上榜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巨鑫伟业农业科技公司年生产脱毒种苗3000万株,覆盖全省70%县区,草莓新品系年繁育量达500万株,推动种苗工程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智慧农业重构生产范式。在太谷区范村镇闫村设施蔬菜园区,800余座大棚实现智能化管理,西葫芦、西红柿等品种亩产收益达3.5万元。京东智慧农场、金铭农牧生猪智慧养殖示范区等项目,通过物联网、AI技术实现农产品全流程溯源。番茄小镇引进无土椰糠栽培技术,带动周边种植户增产20%以上。目前,全区已建成百亩以上设施蔬菜园区52个,年产量40万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重要供应地。
品牌培育激活市场价值。2024年,太谷长山药通过生物菌肥技术实现亩产2000公斤。白城村樱桃采用反季节栽培技术,单果重达25克、糖度20度,零售价60元/斤仍供不应求。2025年,在全晋乐购年货节上,太谷饼、太谷酒枣等乡村e镇产品销售额突破5万元,线上团购链接单日点击量超10万次,推动“太谷制造”走向全国。
高端制造:玛钢产业集群迈向全球价值链
作为“中国玛钢之都”,太谷区通过技术改造、品牌升级与国际化布局,将传统铸造业打造为百亿级产业集群。
技术改造驱动绿色转型。2024年,龙成玛钢投资5.2亿元建成绿色智能铸造生产线,采用机器人镀锌与数据采集系统,实现生产全流程数字化监控,获评环保绩效A级企业。全区玛钢企业达112家,年产能188万吨,B级以上企业占比74%,单位能耗较传统工艺降低30%。
品牌矩阵抢占高端市场。太谷玛钢专业镇发布“TG”公用品牌,产品涵盖玛钢管件、电力金具、健身器材等“5+3+N”高端矩阵。其中,玛钢管件占全国市场2/3,电力金具占4/5,远销欧美、中东等40余国。17家企业获自营出口权,年出口量5万吨,创汇超3亿美元。
集群发展构建生态体系。太谷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玛钢产业园区,引入先正达种业、龙生种业等配套企业,形成“原材料—铸造—精加工—检测认证—物流配送”全链条。2024年,玛钢专业镇营收增速26%,迈入全省专业镇第一方阵,带动就业2.3万人。
文旅康养:农旅融合催生新业态
近年以来,太谷区以“怡然见晋中·田园太谷游”为品牌,整合农业、文化与生态资源,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
农旅融合激活乡村经济。田园东谷温泉小镇、东辉象峪谷神农世界等景点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范村镇开发“采摘+研学”线路,闫村设施蔬菜园区推出“认养一亩田”项目,游客可参与种植管理,产品直供家庭餐桌。2024年,乡村旅游收入达8.7亿元,同比增长35%。
文化IP赋能古城复兴。今年以来,太谷南大街改造工程完成后,太谷古城引入非遗工坊、晋商主题民宿等业态,举办“古城年货节”“民俗展演”等活动。白塔区通过“村社区结对共建”模式,将传统节庆转化为旅游消费场景,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收入增长40%。
康养产业拓展服务边界。山西广誉远中医药文化产业园获评“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推出药膳养生、针灸理疗等项目。全区建成18个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公办示范性综合托育机构投入使用,形成“医养游”一体化服务体系。
政策创新:筑牢产业升级根基
近年来,太谷区通过制度创新与要素保障,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科技体制改革释放创新动能。出台《高新技术企业奖补办法》,对研发投入超500万元企业给予1:1配套支持。2024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家,专精特新企业13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2亿元。建成“7×24”小时政务服务自助区,498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次办结”。
金融支持破解融资难题。太谷区设立5亿元产业引导基金,对玛钢企业技改项目给予贴息支持。2024年,全区新增减税降费2.1亿元,清偿民营企业账款2.5亿元,企业融资成本下降1.2个百分点。
人才引育构建智力支撑。近年来,太谷区实施“太谷英才计划”,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安家补贴、科研启动经费。与山西农业大学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学院”,年培养技能人才1600人,形成“产教融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从田间地头的智慧大棚到工厂车间的智能生产线,从古城街巷的非遗工坊到温泉小镇的康养民宿,太谷区正以科技创新为笔、文化传承为墨,绘就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未来,太谷将继续深化“特优农工文旅”融合发展,力争到2027年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千亿级玛钢产业集群与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太谷智慧”。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