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将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全面建设创新之城
摘要:罗冰指出,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人才作为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教育和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皮泽红报道 6月26日,深圳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主要介绍深圳全面建设创新之城的有关情况。会上,深圳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市人才工作局局长罗冰介绍深圳人才政策如何助力全面建设创新之城的有关情况。
罗冰指出,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人才作为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教育和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指出,要“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深圳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与时俱进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不断加大人才引进、支持和服务保障力度。
一是着眼于更加积极。加快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准确识别、有效链接急需紧缺人才。在解决谁来评的问题上,发挥各行业主管部门贴近人才、了解人才的优势,分领域建立首批10个市级平台,将人才评价权交给用人单位,实现了由“一元评价”向“多元评价”的积极转变。在解决怎么评的问题上,支持用人单位因地制宜创新人才评价方式,比如,支持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改革,区分不同赛道,不唯论文,可凭教案课件、发明专利、竞赛成绩、成果转化等参评,实现了从“重显绩”到“重实绩”的积极转变。在解决企业人才评价的问题上,聚焦标准脱节、范围局限、协同不足等难点,由政府主导,人力资源机构牵头,企业、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编制出台“20+8”重点产业高端紧缺岗位清单,突出事业导向,助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全球猎聘人才,实现了从“一概而论”到“精准施策”的积极转变。
二是着眼于更加开放。坚持全球视野、世界一流水平,加大人才对外开放力度,集聚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更好支持海外人才来深发展。扩大全球选才视野,建立人才直认制,境内外发达地区人才来深发展无缝衔接,更加便利;实施人才举荐制,支持全球科技领袖、战略专家向深圳举荐人才,以一流人才引进一流人才。拓展全球用才模式,出台境外人才为深工作认定办法,在深圳市各类用人单位海外分支机构工作的人才,不限地域、国籍,均可纳入支持保障范围。强化要素全球配置,对接运用全国各地、全球各处创新资源和成果,鼓励深圳市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全球合作,延揽海外人才。
三是着眼于更加有效。坚持围绕产业集聚人才,分类型分层次推出支持举措,尽最大可能为全球英才在深圳创新创造提供最好条件。对具有成长为大师和战略科学家潜力的杰出科技创新人才,给予长期稳定经费支持,先后遴选两批次17名培养对象,在上一轮全国两院院士增选中,10人进入候选人名单、3人正式入选。对国际一流领军人才及团队,给予充分科研和经费自主权,实施中长期考核,营造潜心科研的无忧环境。放手支持颜宁院士领衔建设全新机制的深圳医学科学院,毛坯场地短短半年就建成现代化实验室,目前已吸引了近90位优秀人才加盟,其中95%聘自海外。对青年科创人才,强化早期支持,市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100%由青年人担纲。该项目支持的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研究员刘骏秋近日荣获2025年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对拔尖创新创业人才,支持深圳科创学院探索新工科教育路径,构建人才培养、项目孵化、创业赋能的创新生态系统,吸引全球科技创业者超550人,培育孵化硬科技项目近70个,整体估值近10亿元且持续增长。
深圳连续四年位居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榜单前三位,连续两年位居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榜首,920名深圳学者入选了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罗冰表示,下一步,将秉持改革创新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任务,持续打造最好人才发展环境。一是加快形成人人努力成才的评价机制。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引入市场化评价方式,组建高层次人才综合评价咨询委员会,进一步提升人才评价的科学性和先导性。二是加快形成人人皆可成才的培养机制。持续完善前后贯通、滚动迭代的人才政策体系,将支持链条覆盖至人才成长全周期,激励人才不断向上攀登。三是加快形成人人尽展其才的使用机制。营造尊重个性、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宽松环境,充分信任、大胆使用,让引进的海外人才干得好、留得住,让五湖四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