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沙着力打造产城融合发展标杆区
摘要:据悉,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南沙持续以“头号力度”推进“头号工程”,着力打造产城融合发展标杆区。
中国发展网讯 庄晓君 记者皮泽红报道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南沙方案》第一阶段目标和“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检验之年。广东省新闻办2025年7月3—4日在广州市南沙区举办“看广东·遇‘鉴’乡村之美”主题新闻发布活动。
据悉,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南沙持续以“头号力度”推进“头号工程”,着力打造产城融合发展标杆区。广州市南沙区“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常务副主任蒋志刚作了如下介绍——
持续激发科创活力,产业发展势头更加强劲
三年来,我们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挺起高质量发展的硬脊梁。
我们推进海港、空港、数港、金融港、人才港“五港联动”发展策略,培育新动能。3年来实有企业增长超3万家,新增上市公司5家,实际使用外资220.6亿元,仅2024年便新引进项目235个,新设企业数同比增长165.7%。我们持续激发科创活力,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5.48%,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增长近11倍,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长21.5%、总数达1310家,4家企业入选全球独角兽榜单,小马智行上市成为2024年美股自动驾驶最大规模IPO。我们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2023年获批国家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并加快建设,这是继2017年第一批全国10个试验区获批,时隔6年重启申报后全国唯一获批的试验区。2023年,我们获评国首个也是唯一的“中国黄油蟹之乡”称号,南沙青蟹年产值超15亿元,其中黄油蟹产值超2亿元,产量占全国50%以上,“南沙青蟹 蟹中茅台”形象深入人心。此外,2023年以来,我们还荣获一系列国家级荣誉,比如获评首批国家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大湾区菜篮子保供基地、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区、入选全国“预制菜产业基地百强”等等。
推进人居环境提升,城乡融合呈现新气象
三年来,我们全域推进人居环境提升,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我们大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深化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获批全国首批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成功发行全国首单红树林低碳转型挂钩债券。其中,“红树之乡”坦头村打造红树林乡村绿化示范点,志愿者们在坦头村开展净滩行动回收的废弃塑料瓶,制成了特色“南沙丝巾”,受到生态环境部在新闻发布会上展示和肯定。我们着力打造南沙湿地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广州南沙体育馆南侧蕉门水道北岸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案例”入选2025年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成功打造了蕉门河、上横沥、凤起湖、凫洲水道、濠涌-东涌湖等5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我们积极推进建设“年轻的城”,港澳青创团队数量增长1.7倍、总数达798个,累计集聚港澳企业超3100家;推进未来城市综合实证试点,分步建设2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打造20公里美丽海岸线,在绿色建筑、生态建设、智慧城市等方面先行先试、形成示范,4项案例入选广东省未来城市建设及新技术应用典型案例。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织就基层百姓幸福网
三年来,我们念“民之所忧”,行“民之所盼”,织就共建共治幸福网。
基础设施提能级,2023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正式启用,拉开了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新高地建设的序幕,随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南沙院区完成建设,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南沙院区)、中山大学附属(南沙)口腔医院封顶,省中医院南沙医院基本完工,一大批顶尖医疗机构在南沙共同打造了大湾区30分钟救治圈。2024年,深中通道南沙线建成通车,广州与深圳、中山通过南沙在伶仃洋上成功“牵手”,广深两座世界级城市的时空距离缩短到20分钟,大湾区30分钟生活交通圈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增效能,我们加快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3年将新增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学位超17000个。2024年,我们启动了全国首个机构跨境养老服务国家级标准化试点,探索推进跨境养老服务的互惠共融与协同发展。同时,我们积极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示范区,目前已通过省级评审,今年4月,全省唯一的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在南沙建设,将形成南沙独特的中医药文化品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医药高地。社会治理创新效,我们探索实施暖南发展合伙人机制,按照“公益+市场+低偿”,引导商家、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成为基层服务阵地的合伙人,充分利用闲置空间设施,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合伙人们不仅畅通基层治理“自循环”,还能实现乡村、社区经济从外部“输血”到自我“造血”的转变,目前已推出“幸福咖啡馆”“天空农场”等120个惠民利民服务项目,每月平均反哺慈善基金超5万元,节省公共服务经费106.22万元,筹措基金总规模超过300万元。此外,我们的南沙心理茶馆、“暖南善治”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初老服务老老”等经验做法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南沙街道海庭社区评为“2023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我们开展了全面消除“零分红村”攻坚行动,14个村的44个村民小组首次分红,全区128个村1298个村民小组全部实现分红。2024年全区农村集体总收入超18.2亿元,平均超1400万元。
以集成式改革破难题,镇街扩权赋能释放新活力
三年来,我们立足战略平台优势,以集成式改革破难题,以系统性创新增活力,持续释放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南沙作为广东省唯一国家级新区、广东自贸试验区面积最大片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改革创新一直是最鲜明的特色。截至目前,我们有累计181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国家和省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指数排名全国自贸试验区第三、法治化环境评价排名第一。
这里,我着重介绍我们的镇街扩权赋能改革,今年2月,我们出台了区委一号文——《关于深化镇街扩权赋能改革 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主战场的若干意见》,在招商引资、政策兑现、土地开发利用、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赋予镇街超20项权限,充分发挥镇街拼经济主战场作用,持续把基层一线的活力爆发出来,为南沙高质量发展找到新的突破口、增长点。目前,南沙全部6个镇入选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全部进入全国千强镇,其中5个镇入选赛迪2025镇域经济全国500强,数量占广州市近三分之一。大岗镇入选省按照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的中心镇试点。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企业帮扶结出新硕果
三年来,我们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构建政企协同推进大格局。
我们在全广州市率先成立了社会力量工作专班,专门统筹社会力量发动各项工作。专门出台引导建筑业企业投身“百千万工程”若干激励措施,发动36家建筑企业帮扶项目71个,完工项目帮扶金额达4848万元,2个案例入选全省建筑业企业投身“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项目范例。我们深入推进实施“百企兴百村”,结对企业达394家,实现村企100%对接,累计投入帮扶资金和帮扶物资约9.13亿元,帮扶受益人数达59.53万人次。
作为重点调研乡镇,南沙大岗镇党委书记龙成勇对中国发展网记者表示,“百千万工程”开展以来,我们把做好产业这篇文章作为提升镇域经济的重中之重,充分用好区委 1 号文,在储备产业载体、招商引资、农文旅融合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储备好产业载体。产业要发展、企业要生产,关键是要有好的载体提供给企业。为此,我们把大岗先进制造园区的 3000 多亩“新地”做熟,同时抓好 5 个在建产业园项目的建设,未来将提供近 70 万平方米的高标准厂房。二是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去年以来,我们招商落地 TCL 空调 1 个百亿级项目,三菱重工、丙辛新材料等 6 个十亿级的项目。其中 TCL项目,我们将努力将之打造成“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入统”的典范项目。三是创新农文旅融合,利用特色优质资源做大做强乡村文旅市场。我们春天有樱花节、夏天有篮球节、秋天有丰收节、冬天有花市节,也就是“四季有节”。我们有广阔的产业载体、成熟的产业配套、便利的交通区位和优越的政策优势。欢迎大家前来考察,与我们共享湾区发展的机遇。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