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让“这里的培训挺管用”的共识不断扩大
——来自2025年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运营工作现场交流会的报道
摘要: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天津市召开2025年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运营工作现场交流会。
调研人员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先进制造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参观交流。记者荆文娜/摄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荆文娜
转动的机械臂、闪烁的数控版、细如发丝的焊丝、模拟石油钻井台上喷涌而出的“石油”……炎炎夏日,在渤海之滨、京畿门户、哏都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中的一个个亮点,让前来参观的人们目不暇接。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天津市召开2025年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运营工作现场交流会。会议总结交流了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运营、监管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推广地方的典型工作模式和管理体制机制,切实推动职业技能培训扩容提质,助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在调研环节,调研人员在实训基地及相关企业实训区近距离参观了实训教学过程及实训设备,深入了解了高端装备制造、航空制造与维修、汽车制造与维修、信创发展等领域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并就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和解决学员就业等问题进行了细致交流。调研中记者深刻感受到,建好用好每一个公共实训基地,是助力一次次技术攻关的成功、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这也是与会人员的共识。
边看边学
调研热情高涨
一进天津滨海新区先进制造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以下简称“滨海实训中心”)大门,一架飞机模型赫然映入眼帘。这也正是该实训中心“立足滨城、对接产业、服务区域”建设初衷的具象体现。相关负责人介绍,滨海新区聚集了钢铁、石化、汽车等传统产业和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航空制造等新兴产业。滨海实训中心以产业为牵引,对标区域内高端装备制造、航空制造与维修、汽车制造与维修和信创发展等领域需求,推动培训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对接,精准培养市场和企业最需要的人力资源。目前已具备30余个职业实训能力,服务辖区内技能人才培养,年服务能力达3万人次。
在实训区的一处,五六个人正在搬弄一个“铁家伙”,这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走近一看,原来是来自中航的老师李元正在教学员学习飞机发动机的拆装技术。“我2021年就来这里了,这几年感觉变化最大的就是学员更多了,培训的项目也越来越丰富。”李元正告诉记者,原来主要工作是负责空客的上岗培训,现在还参与全国技能大赛等方面相关培训。
正在为机械臂的移动做编程设计的王旭东告诉记者,他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我觉得要想找到合适的工作,还应增强和精进自己的技能,实训中心的培训就很接地气,比较实用。”“王旭东的学习主动性很强,如今,机械臂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已较为普遍,如在焊接等领域,像王旭东这样,高校毕业后又来中心培训的学员还有很多。”滨海实训中心的老师凌云凤对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5月,滨海实训中心当年培训17751人次,累计培训85246人次,有效缓解技能人才紧缺难题,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才支撑。
天津作为北方的老工业基地,产业门类齐全,制造业基础雄厚,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中,着力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加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天津制造”向“天津智造”转变,这对技能人才队伍的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这个小伙子现在已经是副教授啦,很年轻的!”随着现场工作人员的声音人们望去,这位1998年出生的“副教授”张维钰真的很年轻,是被誉为技能大赛中的“奥林匹克”且一生只能参加一次的世界技能大赛的铜牌得主。“你很优秀,要多给年轻人做榜样。”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司司长吴越涛勉励张维钰说。事实上,张维钰的传帮带效应正在显现,这位27岁的老师,已经培养出多名获得不同级别技能比赛第一名至第三名等好成绩的学生。
“我是去年在园区高校毕业的,通过选拔最终得以在实训中心接受培训。随后通过与企业的双向选择,最后被中核录用。”负责操作机械臂玩儿魔方的张威告诉记者。
这些都是中国(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以下简称“中天实训中心”)培养人才的缩影。中天实训中心在海河教育园的落地,推动职教与培训融合,实现与职业院校“错位发展、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功能定位,面向社会各界提供技能人才培训和评价等公共服务,最大限度发挥培训资源的综合效益。近年来,中天实训中心累计为全国382家规模企业、57所院校提供培训、鉴定、大赛等服务24.5万人,在社会上形成了“这里的培训挺管用”的共识。
此外,天津还建设了“面向职工、强化技能、服务企业”的各行业各层级企业培训中心。
“此前公司偏重制造生产焊接材料,这几年逐渐向焊接一体化服务方面转,因此,人的因素十分重要。”天津金桥焊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桥焊材”)党委副书记李红梅向记者介绍,公司通过大力推广和开展技能培训,劳动生产率提升了45%,年均产值提升了6.3%。同时,公司也是很多高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天津对企业培训的补贴力度很大,企业深深受益。”李红梅说。记者了解到,天津立足产业发展需求,遴选企业培训中心和企业公共实训基地,配套技能培训、项目制培训、定向培训等政策,补贴资金直达企业,培育储备一批优质企业培训中心参与国家企业实训基地项目建设,促进“社会资源专业化、专业资源社会化”。如今,金桥焊材不断加大创新研发,已拥有专利600余项。年培训投入约240万元,年培训人次约3000余人次。
截至目前,天津累计认定558家企业培训中心、18家企业公共实训基地,覆盖企业职工51万人、职业(工种)263个;开展补贴培训5.3万人次。
在调研中,参观人员一边走一边感慨,“现在的工厂,人越来越少,效率越来越高,有手艺的人才队伍也日益壮大了。”“实训基地就是‘桥梁’。”“天津不愧工业基础雄厚,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规格高,谋划长远,培训效果好,这都是我们要好好学习的样板。”记者发现,虽然有些调研点位学员操作机器的噪音不小,但不少地方的调研人员每到一个参观点位都要与学员或老师积极交流。“我刚接手这个领域工作没多久,很多地方还需要多加学习。”一位调研人员笑着对记者坦言。无论是“新人”还是“老人”,不管是“学”的还是“教”的,在调研现场都表现出了昂扬的精神风貌。
边探讨边总结
经验交流各具特色
通过一天的调研,与会者在满载收获的同时,也期待能有更深入的交流。在第二天的现场会上,各地各部门坦诚分析、客观论证、认真总结、严谨谋划,不断碰撞出经验交流的火花。
天津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孙文秀介绍,天津市推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是,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公共实训基地为平台,整合利用市内外企业、院校、协会等各类资源,广泛开展技能培训、技能竞赛、技能等级认定、就业招聘、课程研发等综合性服务,推动公共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同时,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刘宇强调,天津不断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出“企业提目标、学校育基础、中心训技能”的“三元制”高技能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实施“工匠涵养”创新工程,采取“小班化、项目化、模块化、工厂化”培养模式,倾力打造精益求精、技艺高超、专注敬业新时代“准工匠”。
截至目前,天津市现有7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50名“海河工匠”、240名“全国技术能手”、739名“天津市技术能手”,还有105名优秀技能人才享受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市技能劳动者总量达27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95万人。
“我们坚持因业施策,推进供需精准对接。”黑龙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伟表示,黑龙江省制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行动计划,鼓励各地举办有地方特色的创业活动。例如抚远市公共实训基地为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围绕已经小有名气的冷水鱼宴技师通过和当地民营企业培训机构合作,开展“一个基地、多点布局”的冷水鱼宴技师专业技能培训体系,累计培养熟练掌握赫哲烹饪江鱼技法的技师500余人,带动5000余人实现鱼宴领域创业就业,叫响了抚远“全鱼宴”。
“湖南省公共实训基地的运营主要通过‘三种模式’。”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焦华芳介绍,政府主导保根基、院校运营强专业、市场运作增活力。例如,洪江市基地推行“阳光培训”制度,设备采购、师资选聘全程公示,覆盖农民工、残疾人等群体1637人次,学员满意度达98%;衡阳技师学院基地与特变电工等120家企业共建“工学一体化课程包”,开展智能装备运维实训,学员获省级技能奖123项,企业录用率91.2%。
“我们强化服务民生保障,提升重点群体就业技能。”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罗陈娟表示,广西紧扣“八桂建工”“八桂米粉师傅”等劳务品牌建设需求,精准对接重点群体培训需求与就业意向,通过“招聘+培训+送工”全链条服务,加强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就业困难人员等“六类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累计培训约3万人次,全链条带动就业创业36万人次。
“河南省是人力资源大省,技能人才培养的任务很重。近年来,河南省每年承担全国8%左右的补贴性培训任务、30%左右的新增高技能人才任务。”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二级巡视员梅乐堂坦言,全省16个公共实训基地参与实施制造业技能根基、现代服务业技能提升等10个培训专项,助力打造“河南护工”“豫农技工”等10个省级人力资源品牌,“洛阳汉服妆造师”“淅川汽车减震器制造工”等100个区域人力资源品牌,累计完成培训19万余人次,评价取证10万余人。
贵州省发展改革委就业和服务业发展处处长朱建新表示,公共实训基地在贵州省促进困难群体就业、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及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24年培训农民工4.3万人次、困难人员1.1万人次,占全年培训总量的20.2%,带动1.8万农村贫困人口转移就业,有效提升参训困难人员就业后家庭人均收入。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乐添介绍,浙江突出企业主体全产业链培训。积极打造技能型企业,累计形成5000家技能型企业培育清单,通过金融、财政、用地等要素赋能,激发龙头企业面向上下游企业培训的积极性。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打造行业技能生态圈133个,推动行业企业联合培训、共同评价,实现技能人才共育共享。
边分析边部署
营造有利于工作推动良好氛围
“今天,来自7个地方的发改、人社部门从各自实际出发,详细介绍了建设运营公共实训基地的实践经验和成效,亮点突出、特色鲜明,希望大家在未来工作中充分吸收借鉴。”吴越涛在作总结发言时表示,当前,国际形势发生复杂深刻变化,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深化应用,使劳动力市场运行的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交流推广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运营的经验做法,可以引导各地方用好用活各类技能培训设施和资源,促进广大劳动者提升技能素质,解决好劳动力供需错位矛盾,更好支撑稳就业稳增长大局。
近年来,我国不断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强化技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推动技能人才队伍持续发展壮大、结构优化。目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6000万人。但也要看到,我国技能人才总量仍然不足。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和定力持续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运营,2016年以来,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累计支持地方建设了414个公共实训基地,面向广大劳动者开展便利可及、务实管用的技能培训,在培养人才、稳定就业、支撑产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会议指出,近十年来,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布局更加合理、运营管理更加规范、培训成效更加显著,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做法。
一是通过建章立制提高项目建设运营管理水平。结合实际修订完善公共实训基地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将“培训人员数量多不多、培训之后就业质量好不好、就业之后收入高不高”作为重要评价指标,推动项目支持力度与建设运营绩效紧密挂钩。各地方也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建用管评”的全周期项目管理制度。
二是通过共建共享扩大公共技能培训资源供给。以公共实训基地为平台载体,优化整合人社、工信、农业农村、退役军人、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等部门培训资金和培训任务,不断提升培训资源统筹利用效率。各地方积极推动企业、院校、各类培训机构等主动参与到项目运营过程中。
三是通过产训结合打通培训到就业“最后一公里”。大力推进技能强企,完善“专业围着产业转,培训围着生产转”的培训模式,打造产业、实训、评价衔接融通的技能生态链。各地方扎实推动产训结合、工学一体,着力打造“生产+培训”真实场景,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
四是通过区域协作发挥劳务输入地输出地优势。建立完善劳务输入滴和输出地技能培训协同机制,发挥好劳务输入地的产业优势和劳务输出地技能的人力资源优势,共同用好公共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
会议强调,今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的关键之年。建好用好公共实训基地,要从优化建设布局、坚持软硬结合、增强培训实效、深化互学互鉴等方面着手,不断提升项目建设运营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做到顺产业发展之需、应群众就业所盼,让“小投资项目”充分展现“大民生情怀”。一是打造布局合理的技能实训基础设施体系;二是推动“硬投资”和“软建设”形成合力;三是紧扣发展所需、就业所向开展技能实训;四是互学互鉴共同推动项目建设运营提质增效。
“希望大家进一步加强交流共享,既‘善用经验’又‘推陈出新’‘因地制宜’,形成有特色、有实效、有影响的技能实训模式和制度成果,营造有利于工作推动的良好氛围,在稳就业促增收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技能人才根基。”吴越涛说。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