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试验区:当好制度创新“领头雁”
摘要: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上海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值超9000亿元,占全国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值比重超26%。
中国发展改革报|记者鲍筱兰 邱爱荃
试制度、探新路、测压力……经过一年多的试点试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了一批引领性、标志性制度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含金量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试点措施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将试点成熟、成效显著、风险可控的77条试点措施向更大范围复制推广。其中,34条复制推广到其他自贸试验区,43条复制推广到全国。
自贸试验区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2023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伟说,《方案》印发以来,上海全力推动80条试点措施落地见效,贸易投资便利化进一步提升,数字贸易创新进一步提速,“边境后”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制度型开放红利进一步释放,通过扩大开放培育了一批新的增长点。
聚焦航运便利化,优化国际中转集拼运作模式,对境外启运、洋山中转、运往第三国的货物免于检验,整体作业时间减少50%,带动洋山港国际中转集拼货物比例从12.6%提升到18.6%,在全球集装箱港口绩效排名跃升至首位。
“目前,中转集拼货物从靠港到出运,整体耗时缩短了50%,已经比肩了国际水平。”上港物流拼箱服务(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宋许琼介绍说,在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国际中转集拼仓库里,一批货物刚刚从东南亚运达,等待拆箱集拼。和内陆的货物拼箱后,他们将一起发往欧洲。这样既降低了单位货物的运费,又为港口吸引了更多业务。
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优化“国际中转集拼平台”运作模式之前,货物只能在这里进行整箱中转。拼箱业务因涉及多方承运人且监管流程复杂难以开展。试点措施落地后,集拼中心通过数字平台与海关监管系统联动,运用货物指纹系统、数字孪生技术,记录货物特征,实现从卸船、拆箱、集拼到出运的全流程追踪。
据介绍,上海通过优化国际中转集拼运作模式,对境外启运、洋山中转至第三国的货物免于检验,使整体作业时间缩短50%。这一举措推动洋山港国际中转集拼货物比例从12.6%升至18.6%,其全球集装箱港口绩效排名跃居首位。此外,上海自贸试验区开展高低硫燃料油混兑调和、船供保税燃料出口监管仓库和保税仓库“两仓功能叠加”业务改革试点,推动降低国际航行船舶保税燃料加注成本,试点以来至今年5月,通过两仓整合方式出库船供保税燃料油359.98万吨,航空煤油45.86万吨,大大提升了中国国际航运业的竞争力。
海关总署自贸区和特殊区域发展司负责人杜朝新说,在前期试点工作中,海关总署指导上海海关与上海市有关部门建立健全联系配合机制,强化关地协同合作,推动试点措施有序落地并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上海心海报关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就通过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完成了一批生鲜货物的报关申报。但在这个平台出现之前,同样的操作,需要将近一天时间。据介绍,试点对在境外已实施检疫处理的水果简化境内检疫措施,深化与进口国的协同合作,推动监管数据互认,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减少企业通关时间,将进口的新鲜水果更便捷、更安全地端上百姓的餐桌。截至目前,共计有1.05万票水果采用了该模式进行通关。
上海心海报关有限公司胡静磊说,之前我们报关都是需要拿着纸质的文件,包括手写的报关单,进行现场提交。如果要完成一票报关的资料整理、核对、报关和放行,一般要20个小时左右。现在的“单一窗口”可以实现自动比对,整体通关时间基本控制在一到两个小时。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际上是一个网络平台,它将涉及通关的各部门信息打通,企业可一次性提交所有申报数据,实现海关、检疫、税务等22个部门的“一站式”对接和审核,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推进贸易便利化的一项重大创新。目前平台已经服务超70万家企业,每年为企业节省贸易成本超20亿元。
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上海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值超9000亿元,占全国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值比重超26%。截至目前,国家层面已经累计复制推广了379项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成果,地方层面复制推广的数量更多,已形成“改革试验—经验总结—复制推广”的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王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