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荆门财政“四轮驱动”为乡村振兴注入“真金白银”

2025-07-28 11:47 中国发展网 廖亮 李蕾蕾 王知国

摘要:市财政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优先保障领域,让更多财政阳光照耀田野,助力荆门乡村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中国发展网讯 夏末的荆门乡间,稻田翻涌着金色波浪,蔬菜大棚里瓜果飘香,新建的机耕道蜿蜒到田埂——这幅丰收图景的背后,是财政资金源源不断注入乡村振兴的“血脉”。近年来,荆门市财政局以“四轮驱动”机制,让真金白银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产力:去年农林水支出达73.26亿元,同比增长41.78%;累计发放惠农资金超18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近489万亩……一串串数字,见证着财政力量如何为乡村振兴“强筋健骨”。

投入机制“稳”字当头:钱袋子向乡村倾斜

“以前修水渠要村民凑钱,现在财政直接拨款,这渠修得又快又结实!”沙洋县曾集镇村民望着刚竣工的灌溉渠感慨。这背后,是荆门建立的乡村振兴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在发挥作用——不仅去年农林水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0.19%,土地出让收入也按12%的比例反哺农业农村,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源头活水”。

在钟祥市胡集镇,财政资金支持的高标准农田项目让种粮大户王建国尝到了甜头:“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收割机直接开到地头,亩产比以前高了100多斤。”数据显示,2020年至今,荆门累计投入20.4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覆盖耕地面积的65.6%,这些“田平整、土肥沃、旱能灌、涝能排”的良田,成了农民增收的“聚宝盆”。

粮食安全“牢”筑根基:真金白银鼓了种粮人腰包

“今年种了200亩水稻,光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就拿了近2万元,买农机还能享30%的补贴,政策真是暖到了心坎里。”东宝区子陵铺镇种粮户李红梅算起补贴账,脸上笑开了花。五年来,荆门累计发放这类惠农资金18.58亿元,像春风化雨般调动着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政策托底让荆门粮食生产底气十足:全市粮食、油菜产量稳居全省第三,水产品产量位列第二。在京山市孙桥镇的农机合作社,财政补贴购置的无人插秧机正在田间作业,负责人介绍:“以前20人一天插100亩,现在机器 alone 能插200亩,还省了人工成本。”从“会种地”到“慧种地”,财政资金正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

产业升级“强”势突破:全产业链激活乡村动能

在荆门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里,从生猪养殖到肉品加工,再到冷链物流的全产业链图景令人瞩目。“财政支持的冷链物流中心建成后,我们的冷鲜肉能直供上海、广州,溢价空间比以前高了20%。”园区企业负责人说。目前,荆门已创建3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累计争取上级产业资金10.82亿元。

“六个一”农业产业发展计划更让特色产业“枝繁叶茂”:财政投入1.5亿元重点培育优质稻米、生态水产等产业,2024年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746.7亿元。在屈家岭管理区,财政支持的香菇小镇年加工香菇3万吨,产品远销东南亚;漳河新区的柑橘产业园里,财政补贴的分拣线让优质果率提升至85%,每斤能多卖1.5元。

绩效管理“严”字托底: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这笔用于灌溉设施的资金,实际使用率达98%,带动亩均增产12%……”在荆门市财政局的绩效评价报告上,每个项目的资金去向和成效都清晰可查。今年以来,财政部门已对15家单位、19个项目开展“穿透式”监督,从资金拨付到项目落地全程跟踪,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不仅要投得准,更要用得好。”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建立“监督+评价”机制,让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在掇刀区,一笔被挪用的村级产业资金被及时追回并重新投入蔬菜大棚建设;在沙洋县,绩效评价发现的农机补贴发放滞后问题,推动了“即买即补”政策落地。

从田埂到车间,从补贴到产业,荆门财政的“四轮驱动”正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市财政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优先保障领域,让更多财政阳光照耀田野,助力荆门乡村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廖亮  李蕾蕾  王知国)

责任编辑:王小义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