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恩携手五载:绘就武陵山区共富新画卷
摘要:从2021年4月结对至今,武汉与恩施跨越千里山水,以"恩施所需、武汉所能"为纽带,在产业协作、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的画卷上,共同勾勒出557个项目落地生根的轨迹,14.2亿元帮扶资金如春雨般浸润武陵大地,让"汉恩一家亲"的情谊在共同发展中愈发深厚。
中国发展网讯 清江的晨雾里,满载硒茶的货车正驶向武汉港;齐岳山的星空下,民宿客栈的灯笼映红了游客的笑脸;黄金淌村的大棚中,新鲜平菇刚采摘完毕就通过冷链车发往江城……这是武汉对口帮扶恩施五年来,武陵山区大地上每天都在发生的鲜活场景。
从2021年4月结对至今,武汉与恩施跨越千里山水,以"恩施所需、武汉所能"为纽带,在产业协作、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的画卷上,共同勾勒出557个项目落地生根的轨迹,14.2亿元帮扶资金如春雨般浸润武陵大地,让"汉恩一家亲"的情谊在共同发展中愈发深厚。
山货出山:从"烂在地里"到"香飘海外"
鹤峰县凯荣实业的生产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正将一片片茶叶变身出口佳品。"70%销往非洲,今年订单又涨了三成!"董事长朱银火的指尖划过质检报告,上面的出口国名单已增加到17个。而在来凤金祈藤茶公司,技改后的提取设备正将二氢杨梅素纯度提升至98%,曾经当作废料的茶梗,如今成了每吨售价超20万元的保健品原料。
这些山货的"逆袭",藏着武汉帮扶的巧思。建始县冷链物流园的智能温控库里,刚采摘的猕猴桃正享受着"恒温SPA",物流园负责人算了笔账:"以前山货出山损耗率超30%,现在降到5%以下,一年能帮农户多赚2000多万元。"在园区上班的王艳不再背井离乡,每月4000元工资让她既能照顾老人,又能看着孩子在新建的幼儿园里奔跑。
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上,武汉搭建的"桥梁"无处不在:455家恩施特色店遍布江城街头,"832平台"实现6.1亿元消费帮扶,26个"菜篮子"基地让武汉市民的餐桌上,常年摆着富硒土豆、土家腊肉。利川的黑土猪年销2万头,巴东的矿泉水走进武汉千家万户,"硒品入汉"不仅是物流的流动,更是市场与资源的精准对接。
乡村蝶变:从"泥巴院子"到"诗画田园"
利川齐跃桥村的腰店子客栈里,老板娘正用武汉帮扶的电商平台接单。谁能想到,这个年接待30万游客的网红村,曾是废弃工业小镇。如今,茶马古道的青石板路上,武汉游客举着手机拍摄非遗表演;改造后的老厂房里,土家织锦与现代设计碰撞出独特韵味。
这样的蜕变在恩施遍地开花:宣恩黄坪村的黄金梨产业园里,武汉专家指导的"套袋技术"让果子售价翻番;恩施下村坝村的文化广场上,武汉援建的LED屏正播放着农技培训视频;巴东绿葱坡的滑雪场里,武汉企业投资的缆车将游客送往雪山之巅,带动周边农家乐年收入超10万元。
五年来,武汉投入3.7亿元打造的43个示范村,如珍珠般串联起武陵山区的美丽乡村。352公里新修的乡村公路让"藏在深闺"的景点有了人气,1.3亿元人居环境整治资金让"泥巴院子"变成"美丽庭院"。在宣恩数字乡村试点村,留守老人用手机就能预约武汉专家问诊;来凤的村民通过电商平台,把土家织锦卖到了全国各地。
情谊生根:从"千里相隔"到"亲如一家"
清晨六点的武汉某小区,来凤月嫂王慧正给宝宝做抚触。"培训时武汉老师手把手教,现在月薪8000元,家里盖了新房!"她手机里存着和武汉"师傅"的合影,这是汉恩劳务协作结出的甜蜜果实。五年来,9个劳务工作站架起就业桥,23万个武汉岗位让恩施乡亲实现"家门口培训、江城就业"。
教育医疗的帮扶更暖人心。咸丰曲江中小学的武汉支教老师,正通过远程课堂带孩子们"走进"武汉科技馆;鹤峰走马镇卫生院里,武汉同济医院专家刚结束义诊,村民们捧着土鸡蛋追到门口。4400万元社会捐赠,让23所乡村学校换上新桌椅,48所卫生院添了新设备,武汉的医生护士们来了一批又一批,留下的不仅是诊疗方案,还有带不走的技术。
在恩施高新区的工地上,武汉市政集团的建设者们正和当地工人一起绑扎钢筋;清江岸边,武汉水务集团的工程师带着恩施同事检测水质……这些跨越千里的身影,让"武汉企业+恩施资源"的合作模式结出硕果:利川同济道地药材项目年产值突破3亿元,汉水神农饮品公司的矿泉水年销500万瓶,东湖高新区帮扶的掺混肥料项目,让恩施的农田多收了两成。
站在齐岳山顶远眺,茶园连着产业园,民宿挨着游客中心,乡村公路如银带缠绕山间。五载携手,武汉与恩施早已超越简单的帮扶关系,成为共谋发展的"一家人"。正如清江的流水奔涌不息,这份跨越山水的情谊,必将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浇灌出更多共同富裕的果实,让武陵山区的明天更加灿烂。(廖亮 廖时雨 方誉曼 万锐)
责任编辑:王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