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广州荔湾全力推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空间活化与岭南文脉传承

2025-07-29 15:41 中国发展网 胡钊 记者皮泽红

摘要:接下来,将进一步发挥荔湾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深入贯彻落实名城保护规划,以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为抓手,持续挖掘老城潜力,创新保护利用模式,放大示范标杆效应,推动荔湾从老城市新活力“首提地”向“引领地”迈进。

中国发展网讯  胡钊  记者皮泽红报道  7月29日,在全运年看广州系列发布会——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上, 就近年荔湾区名城保护有哪些具体成效?该保护规划批复后对荔湾有什么指引,例如在新城反哺老城、保护发展和谐共赢方面的话题,广州市荔湾区副区长黄健明表示,荔湾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岭南文化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和独特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全力推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空间活化与岭南文脉传承,取得了显著成效,切切实实的改善了我们的生活。

一是持续丰富文化家底,织密老城保护网络。荔湾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承载区,历史城区面积占全市近35%,14片历史文化街区有机串联、绵延成片,此次新增了4片历史风貌区,加之1处中国传统村落、240处文物、228处历史建筑等,共同构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体系。为最大限度保护和延续历史文脉与特色风貌,实现应保尽保,公布5批共415处传统风貌建筑,数量居全市首位。

二是创新多元协同机制,全面提升保护治理效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绝非政府部门的“独角戏”,而是要充分调动专家、企业、居民等各方力量积极参与。专家层面,在全市率先成立区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对保护项目的规划、设计等环节深度论证把关,提升决策水平;企业层面,在恩宁路保护提升中创新引入BOT模式,践行“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多方参与、利益共享”理念,完成了640余米长的恩宁路骑楼街修缮活化及约5.5万平方米建筑物修缮;居民层面,制定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工作机制,通过入户、座谈、街头访谈等方式全覆盖征求居民意愿,成立13个公众咨询委员会、2个共同缔造委员会、1个专家咨询委员会,以科学程序保障决策科学性,例如在逢源大街—荔湾湖片区保护中,成立全市首个微改造共同缔造委员会,发动居民、商户、专家、志愿者等多方参与,累计举办社区活动超100场、记录口述历史52份,确保项目贴合民意。

为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一方面在住建、城管、规划等主管部门成立名城保护专门科室,负责全区保护类建筑修缮监管、历史文化街区执法监督、规划审批等全链条职责,避免“多头管理、责任分散”问题;另一方面每年开展专题培训,覆盖住建、文广、城管、属地街道及社区网格员等各级干部,累计培训超千人次,显著提升了基层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协同效能。

三是下足“绣花”功夫,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和谐共赢。名城保护需妥善处理好保护与民生、保护与生态、传统与创新等多重关系:注重保护与民生协同我区以“拆违先行、三线下地、排危修缮、重现风貌、完善配套、活化空间”六项“绣花”功夫为抓手,高标准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工作。目前改造了47条市政道路、382条内街巷的路面铺装,整治了168条道路及内街巷的线缆,提升了35处公共活动空间的景观,拆除了283处天面的乱搭建,让街巷更整洁,风貌更协调,改造成效得到街坊的充分认可;注重保护与生态共融,逐步恢复荔枝湾涌等历史水系,新增两处桥头广场、两处桥下空间、一个口袋公园,绿化、美化水岸1300米,开拓近1200平方米优质滨水空间,如今的荔枝湾涌再现“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这一动人景象,唤起了不少市民的城市记忆;注重传统与创新并重,既要传承优质传统业态,如在永庆坊打造广州首个非遗街区,成立广州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推动广彩等10个非遗项目进驻大师工作室,又要积极注入新业态新活力,吸引“首店”经济、创客空间等新企业入驻,让街区实现“好游、好吃、好住、好玩”。

荔湾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工作得到中央、省、市大力支持,在中央资金、专项债、市财政资金申请工作给足改造“底气”。接下来,将进一步发挥荔湾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深入贯彻落实名城保护规划,以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为抓手,持续挖掘老城潜力,创新保护利用模式,放大示范标杆效应,推动荔湾从老城市新活力“首提地”向“引领地”迈进。

责任编辑:王小义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