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通渭:政协委员田间履职助力产业发展
摘要:通渭县政协将继续深化委员下沉机制,让履职触角更贴近基层、聚焦产业,用更多“沾着泥土、带着露珠”的建议和行动,为乡村振兴添活力、增底气。
中国发展网讯 “以前我们更多地是在会议上提建议,现在直接到田间地头解决问题,感觉履职更实在了”。蹲在马铃薯地里,甘肃省通渭县政协委员陈彦鹏感慨道。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通渭的田间地头成了常态。为让政协履职更贴民心,通渭县政协打破“会议室办公”的传统,按照“专业对口、就近就便”原则,将126名委员编入18个乡镇委员工作站,实现乡镇全覆盖。委员们每季度至少用2天时间深入联系点,在田埂边开“田间会”,在农家院落摆“院落会”,围绕“通事商”协商议事,把群众的急难愁盼、产业发展的堵点难点一一记下。
这些带着“泥土温度”的声音,化作了推动发展的具体行动。委员们梳理形成的产业发展类提案中,《关于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的建议》等13件被列为重点提案,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主席会议成员领衔督办。如今,通渭县的高标准农田连点成线、节水灌溉技术落地生根,昔日的“靠天田”变成了“丰产田”,背后正是这些提案转化的实效。
“委员们不仅带来了技术,更带来了发展思路。”通渭县政协委员王小玲介绍,今年初,县政协成立“科技助农服务小分队”,创新“1+N”组团式技术帮扶模式,以省市“三区”科技人才为核心,联动科技特派员、县内相关产业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再吸纳当地“土专家”“田秀才”,深入全县18个乡镇的产业薄弱村,开展“点单式”技术服务。
在通渭常家河镇早熟马铃薯示范基地,针对马铃薯良种繁育建设项目开展临田测产,不仅为本地马铃薯种植效益核算提供了精准依据,更为筛选适种良种、推广先进技术积累了宝贵经验,让田间的丰收景象更添扎实底气。
在通渭鸡川镇苟岔村,委员们就果园管理在田间开展协商议事活动,现场手把手教果农果树修剪、果园施肥、农药使用的详细技巧。“专家委员讲得很实用,我都听懂了,对我帮助很大,这对果树修剪、施肥、病虫防治等关键技术心里更有底了。”老果农苟大伯高兴地说。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从马铃薯田的测产仪到果园里的修枝剪,委员们的脚印印在泥土里,办法就长在田埂上。”通渭县政协副主席南莹说,通渭县政协将继续深化委员下沉机制,让履职触角更贴近基层、聚焦产业,用更多“沾着泥土、带着露珠”的建议和行动,为乡村振兴添活力、增底气。(李娟 王斌强)
责任编辑:王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