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博州“以车为媒”跨千里牵手 越野车轮碾出文旅融合新路径
摘要:荆门市文旅局负责人表示,3000公里的距离,因共同的文旅愿景而缩短。随着合作深入,两地还将开发越野主题营地、汽车研学课程等新场景,让“以车为媒”的相遇,变成“文旅共生”的长久相伴。
中国发展网讯 7月30日,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赛里木湖畔,碧水映雪山,长调伴引擎。一支由“荆门造”长城坦克汽车组成的越野车队,与新疆本土车手并肩驰骋,在湖岸草原间掀起阵阵尘土——这场名为“荆博同心 跨越山海”的环赛里木湖越野活动,不仅是一次跨省区的汽车性能实战,更成为湖北荆门与新疆博州跨越3000公里,共拓文旅新场景的“金桥”。
车轮上的“双向奔赴”:从工业实力到文旅IP
“一越千里”车队的新疆之行,是荆门“工业+文旅”融合探索的生动实践。车队所驾驶的长城坦克汽车,正是“荆门造”的代表产品——依托当地坚实的汽车产业基础,今年上半年,荆门汽车和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产值已突破600亿元,为跨界文旅提供了硬核支撑。
“在赛里木湖的碎石路、陡坡上驰骋,既是对车辆性能的极限考验,更是把荆门文旅品牌‘装’在车轮上推广。”车队负责人介绍,此次越野路线串联起博州的草原、雪山、湖泊等极致风光,而车队本身也成为移动的“荆门名片”——车身上印着的明显陵、漳河水库等荆门地标,让新疆民众直观感受到“长江谷文明”的独特魅力。
这并非荆门首次“以车为媒”。近年来,当地打造的“华中第一锅天元鼎”越野基地等特色项目,已吸引线上线下关注超2.4亿人次,“一越千里”文旅品牌逐渐打响。此次新疆之行,更是将这一品牌的影响力延伸至西北边疆。
三层协作织密网:政企联动绘就文旅蓝图
引擎声落,合作声起。在同期举行的荆门·博州文旅资源对接会上,两地文旅部门、核心景区、头部旅行社共同落笔,签署了一系列合作框架协议,构建起“政府搭台、景区联动、企业唱戏”的三层协作体系。
根据协议,双方将重点推进“四个互通”。线路互通:联合设计“荆楚文化+塞外风情”跨省旅游线路,将荆门的三国文化、生态湿地与博州的草原牧歌、赛里木湖风光串联成线;游客互送,通过旅行社合作推出优惠套餐,鼓励两地居民互访,年内计划实现首批千人次互送目标;宣传互推,在各自官方平台开设“对方文旅专栏”,共享宣传素材,在旅游旺季互相引流;资源互享,共享文旅数据、营销渠道和人才资源,荆门的研学产品与博州的民俗体验将实现优势互补。
“我们的星空营地可以搭配荆门的高空跳伞项目,让游客既感受‘云端飞翔’的刺激,又体验‘草原观星’的浪漫。”赛里木湖景区负责人的话,道出了两地资源的互补性。而漳河风景区则计划引入博州的民俗表演,让湖北游客不出省就能领略新疆风情。
跨越山海共精彩:从“一次相遇”到“长久相伴”
“穿越溪流时水花飞溅,爬上雪山时引擎低吼,在赛里木湖畔停车的瞬间,感觉触摸到了天地的边缘。”参与越野的荆门车手郑家兵难掩兴奋,他已计划带着家人再来新疆,“下次不驾车,要慢慢逛草原、听牧歌。”
这份热情得到了双向回应。博州民俗传承人现场唱起蒙古长调,向湖北游客发出邀请:“欢迎来喝醇香的奶茶,看草原上的日出,我们的马头琴会为远道而来的朋友奏响。”
荆门市文旅局负责人表示,3000公里的距离,因共同的文旅愿景而缩短。随着合作深入,两地还将开发越野主题营地、汽车研学课程等新场景,让“以车为媒”的相遇,变成“文旅共生”的长久相伴。
车轮碾过的轨迹,正在变成文旅融合的新路径。当“荆门造”的车轮在新疆大地上留下印记,当荆楚风情与塞外风光在旅程中相遇,这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正为区域文旅协作注入全新动能。(廖亮 李慧敏)
责任编辑:王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