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寒旱农业,共绘陇原丰收新画卷——现代寒旱特色农业粮食核心示范区技术观摩会在甘肃榆中县召开
摘要:通过本次观摩会,各方力量汇聚,凝聚共识,深化协同创新,共同探索甘肃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发展新理念、新路径、新模式,加速推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在陇原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奋力书写“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甘肃寒旱地区的生动实践篇章,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贡献力量。
图为观摩了解作物长势
中国发展网讯 7月30日,一场聚焦“现代寒旱特色农业”的技术盛会于榆中县韦营乡盛大启幕。甘肃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会长、原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杨祁峰,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齐磊以及省市县农业主管部门、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的50余位代表齐聚于此,共同聚焦寒旱农业科技赋能的前沿成果。
韦营乡4万余亩高标准梯田层层舒展,覆膜田块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科技的光泽,麦子、黍子等粮食作物的清香随着山风悠悠飘散。这片曾经因“十年九旱”而深陷“广种薄收”困局的土地,如今正书写着科技变革的崭新传奇。
图为观摩会现场
为有效应对寒旱地区严酷的自然条件,突破粮食生产瓶颈,实现稳产增效与可持续发展,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甘肃志华农业有限公司、保定市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联手,成功构建了一套集科技、装备、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寒旱特色农业粮食稳产技术体系,亦称为现代寒旱特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该体系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核心,全方位覆盖粮食生产的各关键环节,为寒旱区农业难题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此技术体系全面涵盖良种选育与推广、土壤精准管理、高效施肥策略、寒旱区特色耕作技术、专用农机装备研发与应用、粮食产后初加工(烘干)保障、农产品深加工增值以及全渠道市场销售体系建设等八大领域。通过有机整合良种、良法、良机、良技、良策,形成了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流程的寒旱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这一举措有效提升了寒旱区粮食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及产量稳定性,显著提高了水、肥、药等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成功解决了粮食收获后的损耗问题,有力保障了粮食品质;深度挖掘了寒旱农产品的独特价值,借助加工增值手段提高了农民收入;全面畅通了销售渠道,有效连接了小农户与大市场,整体推动寒旱农业朝着绿色、高质、高效、可持续的现代化方向大步迈进。
值得一提的是,保定农发集团积极拓展产业链布局,于2024年8月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注册成立全资子公司——种源农业科技(甘肃)有限公司,作为榆中县2024年农业重点招商引资企业,该公司立足西北寒旱地区农业资源禀赋,核心聚焦种质资源开发,重点研发和引进针对寒旱区、具有抗旱耐寒特性的小麦、糜子、黍子及中药材等作物品种,致力于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种源科技不仅积极在西北地区建立高标准农业示范基地、探索“梯田+科技+品牌”发展路径,还依托保定农发集团在京津冀地区的强大产业链网络,对现代寒旱农业区生产的优质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和品牌营销,实现“延链销售”,进一步拓展了寒旱农业的产业版图和发展空间。
在观摩现场,甘肃省农科院选育的“甘育8号”春小麦、陇糜17号等优良品种,在配合旱作“四法”稳产技术——足墒密植条播技术、垄沟覆膜穴播技术、旱田合墒撒播技术、顶凌覆膜双垄穴播技术,以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后,实现了化肥用量削减30%、养分利用率跃升25%的佳绩,出苗率更是提高了40%,亩产增产达15%。即便在2025年极端干旱的严峻考验下,这些品种依然实现了稳产,其卓越的抗旱性与广泛的适应性赢得了参会专家的高度赞誉,为寒旱区农业发展提供了极具推广价值的“榆中方案”。
图为专用农机
在产业协同与联农共富的探索实践中,该企业积极投身粮食精深加工领域,精心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以满足多元市场需求。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成功带动村集体经济增长,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万元,彻底消除了“空壳村”现象。农民们不仅从土地流转中获得租金收益,还能在基地务工赚取薪金,年底更有分红股金可拿,从而实现了稳定增收,生活幸福感与获得感显著提升。
杨祁峰在致辞中指出,榆中县建立的现代寒旱农业创新示范基地意义非凡。它在探索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粮食生产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以及开辟企业+协会+院校合作新路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示范基地为全省同类型区域的粮食生产提供了宝贵借鉴,有效推动了产业升级与联农带农,促进了老科协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助力企业技术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速了科技进步步伐,提升了学院教学质量。同时,它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农耕活动、增强实践能力的优质平台,也为企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通过本次观摩会,各方力量汇聚,凝聚共识,深化协同创新,共同探索甘肃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发展新理念、新路径、新模式,加速推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在陇原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奋力书写“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甘肃寒旱地区的生动实践篇章,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贡献力量。(张永琰)
责任编辑:王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