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沙洋:300余种农产拼点亮“夜经济” 300万营收背后的民生温度
摘要:10余场夜间活动带动300余种特色农产品热销,近10万人次参与消费,累计营收超300万元,让"月光经济"成为连接田间与市井、富足农民与点亮城市的新纽带。
中国发展网讯 当夜幕为沙洋县披上朦胧面纱,百秀坡的彩灯如海潮般亮起,金水湾的直播间里传来热情吆喝,田间地头的瓜果蔬菜正通过夜间集市奔赴餐桌——这个夏天,沙洋的夜晚不再寂静,一场场融合了乡土味、文化味、烟火味的"夜经济"盛宴,正让这座小城焕发别样生机。截至目前,10余场夜间活动带动300余种特色农产品热销,近10万人次参与消费,累计营收超300万元,让"月光经济"成为连接田间与市井、富足农民与点亮城市的新纽带。
从田间到夜市:农产"夜行军"的增收路
晚上7点,金水湾广场的展销区仍人头攒动。农户李建国的摊位前,刚摘下的沙洋长粒香米堆成小山,包装袋上"支书推荐"的红色印章格外醒目。"以前发愁卖,现在晚上摆摊3小时能卖200多斤,比白天还多!"李建国笑着说,他身后的直播镜头里,驻村支书正举着莲蓬跟网友互动:"这是刚从荷塘摘的,甜得能当水果吃!"
这种"线上直播+线下展销+消费券补贴"的创新模式,让沙洋农产品在夜色中打开了新销路。7月16日的赶场会(金水湾站)上,矮子饼、马良石头鱼等20余种老字号产品刚摆上摊,就被市民围得水泄不通;直播间里,50元减10元的消费券一上线就被抢空,首日线上线下销售额突破4万元。而7月20日启幕的百秀坡大集更显热闹:彩灯照亮了农妇们编织的竹篮,手工布鞋摊位前老人细细挑选,临时舞台上的皮影戏引得孩子拍手叫好,当晚1000余人涌入集市,8万元销售额里藏着满满的烟火气。
"以前农产品天亮摘、白天卖,遇上阴雨天就愁销路。"沙洋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算了笔账,夜间展销延长了销售时间,冷链车直供的模式让鲜度提升,加上消费券撬动,部分农户的夜间销量占到全天的60%,"这不仅是多赚了钱,更是让好东西走出了乡门。"
不止于买卖:夜经济里的"文化味"与"人情味"
沙洋的夜经济,从来不是简单的"摆摊卖货"。在百秀坡集市的角落,68岁的非遗传承人王师傅正借着灯光捏面人,孙悟空、关羽的形象在他手中栩栩如生,孩子们围坐成圈,眼睛瞪得溜圆。"以前在村里做面人,现在夜市成了我的'课堂',既能卖钱,还能教娃娃们这门手艺。"王师傅的面人摊前,常有家长带着孩子体验,10元一个的面人成了最抢手的"文化纪念品"。
这样的文化元素在夜间活动中随处可见:荆河戏爱好者自组的乐队在广场演唱,歌词里唱着"沙洋大米香千里";亲子研学区里,孩子们跟着农民学剥莲蓬,比赛谁摘的菱角最饱满;甚至连摊位招牌都藏着巧思,"马良镇"的西瓜摊前立着三国马良的卡通画像,"后港镇"的鱼干包装印着水乡风光。
"晚上来逛集市,不光是买东西,更是找乐子。"市民周女士每周都带孩子来赶场,她的购物袋里装着刚买的土鸡蛋,手里牵着画了脸谱的孩子,"这里有小时候赶大集的感觉,还能让娃看看庄稼是咋长的,比在家看电视强多了。"
越夜越精彩:沙洋的"夜经济"未来图景
灯光渐深,沙洋的夜经济版图还在扩大。据了解,下一步沙洋将推出"夜享沙洋"系列活动:每周五晚的"主播进田间"直播,让网友跟着镜头看水稻扬花、荷塘采莲;每月一场的"非遗夜市",邀请剪纸、刺绣等传承人驻场;亲子农场还将开设"夜间采摘营",让市民体验摸鱼、摘夜桃的乐趣。
"夜经济不是昙花一现的热闹,要长出可持续的根。"沙洋县商务局负责人表示,当地正规划建设标准化夜间集市,配套停车场、休息区和冷链设施,既让农户卖得方便,也让市民逛得舒心,"我们想让沙洋的夜晚,既有稻花香里说丰年的诗意,也有市井烟火的温情,更有城乡共富的活力。"
如今,当暮色降临,沙洋的街头巷尾依然热闹。叫卖声、欢笑声、戏曲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写给夜晚的歌。在这场关于"夜"的故事里,农民的钱袋子鼓了,市民的夜生活丰富了,而这座城市的脉搏,也因这生生不息的烟火气,跳动得更加有力。(廖亮 杨国良)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