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穿云破雾 房五高速兴长段架起“智慧天路”
摘要:昔日"峰峦接天险,峡谷入地深"的施工禁区,如今因无人机技术的深度应用,正实现从"步步惊心"到"步步精准"的蜕变,一条智慧建造的山区高速样板路正在成型。
中国发展网讯 "无人机巡航完毕,九畹溪特大桥3号主墩钢筋绑扎符合规范,偏差小于3厘米。"在秭归县群山深处的房五高速兴长段施工现场,技术人员盯着屏幕上实时传回的三维模型,精准下达指令。昔日"峰峦接天险,峡谷入地深"的施工禁区,如今因无人机技术的深度应用,正实现从"步步惊心"到"步步精准"的蜕变,一条智慧建造的山区高速样板路正在成型。
厘米级测绘:给险山峻岭"拍CT"
站在九畹溪特大桥拟建桥位远眺,悬崖如刀削斧劈,下方便是湍急的溪流与水电站引水渠。"这里溶洞密布,传统测绘队花了3个月才完成1公里的数据采集,还漏掉了3处隐蔽溶洞。"神宜建设公司总工程师指着无人机激光雷达生成的三维模型说,如今搭载激光雷达的无人机群,仅用15天就完成了全线15.03公里的测绘,生成的厘米级点云数据像给山体做了"全身CT"。
这份"三维体检报告"立竿见影:通过模型比对,技术团队发现原设计的主墩位置下方藏有暗河,果断将选址向山体内侧平移12米,不仅避开了边坡陡崖和引水渠,更节省临建成本超2000万元。在天池岭隧道进口段,无人机测绘还精准识别出3处潜在滑坡体,为施工方案优化提供了关键依据。
动态管控网:让工程进度"透明化"
"每月航测+动态建模,相当于给工程装了'进度追踪器'。"项目智慧管理中心内,大屏上实时跳动着各工点的施工数据。无人机每月对全线进行一次"扫描",生成的实景三维模型与设计图比对精度达5厘米/像素,哪个桥墩钢筋间距超标、哪段隧道开挖轮廓偏差,都能在屏幕上一目了然。
这种动态管控模式让复杂工程变得可控:九畹溪特大桥主塔施工中,无人机捕捉到模板垂直度出现1.2度偏差,系统立即预警,技术人员当天就完成调校,避免了返工损失;天池岭隧道采用"无人机+BIM"技术,掌子面掘进与二次衬砌的衔接效率提升50%,原本需要20天的循环作业缩短至10天。"现在不用天天跑现场,打开手机就能看进度、查问题,管理效率至少提高一倍。"项目经理说。
智能"质检员":给高空作业"上保险"
在172米高的九畹溪特大桥主墩施工平台上,无人机正环绕墩身飞行,搭载的AI视觉系统像"火眼金睛"般扫描着每一寸混凝土表面。"过去检查超高墩,工人要系着安全绳悬空作业,既危险又容易漏检。"质检工程师介绍,如今无人机能自动识别蜂窝麻面、钢筋间距偏差等缺陷,漏检率从传统人工的25%降至5%以下,还能生成带定位的电子整改单,责任到人、限期闭环。
在佛照山隧道,无人机更玩起了"黑科技":热成像镜头能捕捉衬砌背后的温度异常,及时发现脱空隐患;搭载的毫米波雷达可穿透围岩,提前预警掌子面前方的富水层。"去年冬天,正是无人机监测到隧道拱顶有细微沉降,我们及时停工注浆,避免了一起坍塌事故。"现场安全员回忆道。
多场景拓展:让技术红利"全覆盖"
无人机的妙用不止于施工环节。在征迁协调现场,航拍影像精准划定征地红线,原本需要半个月的地界纠纷调解,现在3天就能搞定,效率提升70%;弃渣场里,无人机每周监测沉降数据,确保不发生水土流失;施工便道验收时,三维模型能自动计算路面平整度,省去了人工量测的繁琐。
目前,项目已拓展出11类无人机应用场景,形成一套完整的山区高速智能监测技术体系。"下一步,我们还要给无人机装上5G模块,实现实时图传和自动避障,让智慧建造的翅膀更硬、飞得更远。"神宜建设公司负责人表示。
当无人机群再次腾空,在云雾缭绕的峡谷间划出优美弧线,它们不仅记录着工程的日新月异,更书写着湖北交通建设"向科技要效率、向智慧要安全"的创新答卷。这条穿越大山的高速路,终将成为连接城乡的致富路,更成为智慧建造的示范路。(李建民 廖亮)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