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走进“中国油橄榄之乡” 探寻百亿级绿色产业“致富密码”
摘要:陇南,作为甘肃的南大门和北纬33度线上的“绿色宝库”,是我国油橄榄的最佳适生区。近年来,陇南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油橄榄产业作为“独一份”的特色产业精心培育,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王斌报道 金秋九月,白龙江畔,硕果盈枝。9月23日上午,以“橄榄新韵・礼赞丰收・绿色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陇南油橄榄产销对接会在甘肃陇南市武都区祥宇油橄榄生态产业园隆重举行。节会汇聚四方宾朋,旨在共庆丰收喜悦,共话产业未来,共谋发展大计,展现了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壮丽画卷。
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陇南油橄榄产销对接会开幕现场 王斌/摄
陇南,作为甘肃的南大门和北纬33度线上的“绿色宝库”,是我国油橄榄的最佳适生区。近年来,陇南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油橄榄产业作为“独一份”的特色产业精心培育,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陇南市委副书记蒋小丽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陇南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推进油橄榄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精深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目前,全市橄榄油种植面积已达119.9万亩,鲜果产量突破6万吨,综合产值达到45亿元。油橄榄产业已覆盖武都、文县、宕昌等县区的44个乡镇,惠及40多万农户,成为群众稳定增收的“铁杆庄稼”。规模、产量和经济效益均稳居全国首位。“甘肃陇南的名字,已深深镌刻在世界油橄榄产业版图上。”蒋小丽说。
本次节会举办地武都区,是陇南市油橄榄产业的核心区。陇南市委常委、武都区委书记肖庆康在主持开幕式时指出,举办此次节会既是践行中央和省、市关于“三农”工作部署要求的具体实践,也是展示陇南特色农业品牌的关键举措,更是助力全市农民增收致富的务实行动。
武都区与西班牙、意大利等地中海沿岸国家同处神奇的北纬33度,境内气候温润、资源富集、产业兴旺、风光秀丽,素有“陇上江南”之称。自1975年引种以来,历经50年发展,油橄榄已成为这里最靓丽的“绿色名片”。截至目前,武都区油橄榄种植面积达到64.13万亩,油橄榄鲜果产量占全国52.7%,橄榄油产量占全国68.3%,综合产值达40亿元。武都油橄榄种植面积、鲜果产量、初榨橄榄油产量、综合产值均居全国第一。
陇南武都区两水镇大湾沟油橄榄示范基地,漫山遍野的油橄榄树汇成一片绿色海洋。 王斌/摄
辉煌的成就背后,是一套成熟的产业发展“组合拳”。武都区坚持政府引导,每年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激发产业活力;坚持科技赋能,成立中国油橄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和全国首个油橄榄院士专家工作站,获得多项科技进步奖项(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研发的系列产品荣获国际奖项102个、国内奖项89个);坚持建强基地,抢抓“两江一水”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新一轮退耕还林等政策机遇,在白龙江、北峪河等流域大面积栽植油橄榄,高标准打造百公里油橄榄产业带;坚品牌打造,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培育油橄榄加工企业16家,建成世界先进水平初榨油生产线22条,研发出橄榄油、橄榄保健品、橄榄苦苷等10大类80多种产品。武都油橄榄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入选“甘味”区域公用品牌目录;坚持市场拓展,通过发布行业指数、建立线上线下销售网络,将优质橄榄油送上全国消费者的餐桌。
如今,油橄榄产业惠及武都区28个乡镇320个行政村20多万人,主产区群众人均油橄榄产业收入4000多元,成为群众稳定增收的“铁杆庄稼”和“摇钱树”。在武都区两水镇大湾沟油橄榄示范基地,漫山遍野的油橄榄树汇成一片绿色海洋。该基地种植面积3000余亩,覆盖万余人口,仅此一项便为当地群众带来户均5600多元的可观收入,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悉,陇南市正致力于将油橄榄产业打造为百亿级产业集群。本次丰收节产销对接会的成功举办,不仅礼赞了丰收,更为这一绿色产业未来发展注入新的动能,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致富之路。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