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从废旧家电到工业新品的“重生之旅” ——探访湖北天门市绿色循环产业园

2025-09-26 10:32 中国发展网

付磊磊、中国发展网记者李宏伟 报道

在湖北省天门市小板镇,一台使用近十年的旧冰箱正开启它的“二次生命”——村民李大姐通过手机App下单后,供销社回收站工作人员很快上门将其收走。

几天后,这台冰箱在湖北立铭城市矿产开发有限公司的自动化生产线上完成拆解,分离出的铝、铁、塑料等材料被送往绿色循环产业园深加工车间。最终,这些再生材料摇身一变,成为光伏边框、气动气缸等工业产品,重新进入市场流通。

这一完整闭环,正是天门绿色循环产业从前端回收、中端拆解到末端加工全链条运转的生动缩影。

2023年9月,天门市抢抓循环经济风口,无中生有建设绿色循环产业园,以废弃资源深加工产业链为核心,构建“回收—拆解—再生—制造—再生产品”绿色循环利用体系。两年间,绿色循环产业园不断发展壮大,年产值破百亿元,成为天门工业经济新晋增长极。

前端回收:打通循环“毛细血管”

“以前旧家电堆在家里占地方,现在手机点一点,不仅有人上门拉走,还能拿到补贴,太方便了。”在小板镇供销社再生资源回收站,刚处理完旧洗衣机的村民王师傅拿着回收款,对这种便捷模式赞不绝口。如今在天门,这样的回收场景已覆盖城乡各个角落。

为打通资源循环的“最初一公里”,天门以供销社系统为核心,整合闲置资产,在黄潭、干驿、张港等乡镇建成9个标准化回收网点,30个村级回收点同步运转,形成“乡镇有站、村里有点”的物理网络。同时,当地引入专业团队打造“江汉平原再生资源回收数字化平台”,居民通过App即可完成线上预约,回收人员根据订单规划路线上门服务,实现“线上接单、线下收运”的高效衔接。

不仅如此,天门市供销社还通过成立再生资源行业协会,吸纳68家回收经营户加入,将分散的中小型回收企业整合起来,统一规范回收流程与标准。目前,全市登记在册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达300余家,从业人员超1万人,既解决了城乡废旧物资“散、乱、杂”的回收难题,也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让循环经济的“毛细血管”在城乡间高效运转。

中端拆解:实现资源“吃干榨净”

走进湖北立铭城市矿产开发有限公司的拆解车间,机械臂精准抓取废旧冰箱放到传送带上,扫码称重、抽取氟利昂、拆除压缩机…… 一系列预处理流程后,冰箱被送入自动化拆解线。

30秒后,原本完整的冰箱便分解为铁、铝、铜、塑料等不同品类的再生材料,通过分拣装置自动归入对应回收袋,整个过程无粉尘、无异味,环保又高效。

“我们有5条专业拆解线,能处理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各类废旧家电,还有专门的环保设备处理拆解过程中产生的氟利昂、废油等污染物,确保零污染排放。”公司总经理助理李乾雄介绍,通过精细化拆解和分类,废旧家电的回收再利用率能达到98%,真正实现“吃干榨净”。

在拆解车间旁的电路板再制造车间,工程师们正通过精密仪器对回收的电路板进行“体检”。“这些电路板并非完全报废,通过清洗、修复和性能升级,大部分能重新投入使用。”项目负责人喻鹏说,目前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的再制造电路板,日均订单达300多单,年销售额超千万元,让废旧家电的价值得到进一步挖掘。

末端加工:释放百亿产业集群

在绿色循环产业园西区的湖北新立瑞铝业生产车间,从拆解环节送来的废铝经过熔炼、轧制、挤压等工序,变成一根根光亮的铝棒。这些铝棒再被送往隔壁的光伏边框生产车间,加工成符合新能源产业标准的光伏组件边框。

“以前废铝要运到外地加工,现在在园区内就能完成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生产,运输成本降低了15%,生产效率也提高了不少。”企业负责人算了一笔经济账。

依托绿色循环产业园,天门已形成“拆解—再生—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废塑料经加工制成塑料颗粒和中空模板,供应给当地建材企业;废铝加工成铝棒、铝锭、铝板锭后,进一步生产光伏边框、气动气缸、精密模具等高端产品;废铁则直供武钢、鄂钢等大型钢铁企业,实现资源就地消化、高效利用。

目前,绿色循环产业园区内已有14个深加工项目投产,2个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涵盖铝型材加工、阳极氧化、光伏组件制造等多个领域,10家企业已实现“进规纳统”。

来自天门市经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1-8月,绿色循环产业园区10家企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70.96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6.65%。天门市经信局副局长向锐表示,随着产业链不断延伸,上下游协同效应日益凸显,一个以绿色循环为核心的百亿产业集群正加速崛起,为天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责任编辑:李振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