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能源 正文

内蒙古准格尔旗为高质量发展接通源源不断绿色能源“管道”

2020-01-03 10:56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内蒙古 煤矿

摘要:这些年鄂尔多斯持续稳定、向好的煤炭市场,再次成为央企、国企、民企集团等各方资本投资的首选。除原神华建设的中国第一大黑岱沟、哈尔乌素露天矿,神东天隆集团、补连塔煤矿、布尔台及上湾煤矿等老矿井外,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投资者来此“跑马圈地”,谋求煤田资源。

 汇能尔林兔绿色矿井

汇能尔林兔绿色矿井

国网1000千伏特高压鄂尔多斯站鸟瞰图

国网1000千伏特高压鄂尔多斯站鸟瞰图

皖北煤电麻地梁煤矿

皖北煤电麻地梁煤矿

京泰电厂外景

京泰电厂外景

义 博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梁喜俊

内蒙古自治区,祖国北疆的一颗璀璨明珠。

新中国成立70余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物华天宝、幅员辽阔的内蒙古以其富集的资源禀赋,已成为国家能源版图中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之一,演绎着新时代“羊煤土气风光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推进电力通道配套电源点建设,加快先进储能、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等技术创新和应用,着力解决窝电、弃风、弃光等问题……”这是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源“路线图”。

在这幅生动图景中,有一个地方能源战略地位举足轻重——这里是全国第一产煤大旗,煤炭远景储量超千亿吨,有中国第一大黑岱沟露天煤矿与哈尔乌素露天矿,这里聚集着多家国内大型电力企业及特高压电力设施,全旗7692平方公里,分布着已建、在建大型电厂15家……

转化增值,构筑煤炭空中走廊

“魏家峁电厂拥有2台66万千瓦的机组,加上新批复在建的4家特高压电厂,未来我们站每小时最大可向京津冀地区输电660万度。”在位于内蒙古南端的准格尔旗魏家峁镇国网1000千伏特高压鄂尔多斯站,“90后”运维班长罗浩与站里的20余名小伙子常年累月坚守在这里。

一小时660万度电,是什么概念呢?罗浩介绍,按照一吨煤发电约3000度计算,相当于每小时从空中运输煤炭近2000吨、一天4.8万吨、一年1700余万吨。如用核载60吨的大卡车拉运的话,平均每小时就有近30辆满载煤炭的卡车穿梭在京津冀的空中航道上。

据悉,隶属国家电网公司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的1000千伏特高压鄂尔多斯站,是内蒙古第一座投入商业运营的变电站,也是华北特高压交直流主网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16年11月投运至今的三年间,已累计向京津冀鲁输送电量211.15亿千瓦时。

“内蒙古这样的交流变电站有3座(1000千伏),±800千伏直流换流站3座,构筑起了内蒙古‘三交三直’特高压工程(锡盟-山东、蒙西-天津南、锡盟-胜利交流、锡盟-泰州、上海庙-临沂、扎鲁特-青州直流)电力网络体系。”在特高压鄂尔多斯站监控室,该站技术员冯伟回忆,当时建设的初衷是为防止京津冀雾霾影响和有效解决蒙西地区严重窝电现象,它的主要特点是超远距离送电、大容量、清洁和占地走廊小。

在他看来,目前国内用电中心在华东、华中和华北“三华”地区,而特高压远距离、大容量输送电的特征为鄂尔多斯实现煤炭延伸产业链,进一步转化增值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路径、奠定了良好基础。

对此,准格尔旗能源局局长王军自豪地说,目前,蒙西-天津南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配套电源点项目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其中,北方魏家峁电厂已建成发电,京泰酸刺沟电厂二期、珠江朱家坪电厂、汇能长滩电厂及国电长滩电厂正在建设中,“十三五”期间,准格尔火电总装机有望达到900万千瓦以上。

激发活力,电力新旧动能需转换

由准格尔旗府所在地薛家湾镇,驱车沿着薛魏线往南10余公里,就进入到一个叫大饭铺的地方。在紧挨薛魏线公路的京能集团内蒙古京泰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这里正在进行电厂二期2台66万千瓦机组建设,该项目是蒙西—天津南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配套电源点,虽然已是北方寒冬时节,但这里的准备工作仍繁忙而有序。

“这样的机组叫‘超超临界’,就是高效、节能的意思。”京泰电厂工程部部长李强满脸自豪地说,我们新建电厂采用的是直接空冷,没有传统电厂看到的冷却塔,项目特点是具有显著的节能环保效果。

据悉,京泰电厂是京能集团、伊泰集团、粤电集团三家按占股51%、29%和20%共同出资组建的股份制企业。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早在2010年就建成投产,二期工程于2017年8月15日经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核准,预算投资50.4亿元。

“一期电厂今年运行9年多时间,按电厂年限已进入‘青壮年’期了,也就是说设备开始步入高频率维修维护阶段。”在山西、内蒙古从事电力工作30余年,几乎跟煤电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京泰电厂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郭聪明表示,二期电厂是超低排放,指标比燃机的排放指标还低一半,另外这样的机组在国内是最先进的,主要体现在能耗低。

有专家称,建设火电厂两个核心:一是煤耗,二是水耗。目前,准格尔旗已投产电厂11座(其中火电厂9处,水电站2处),总装机容量655.6万千瓦;未投产的4座,总装机容量528万千瓦。未来,如果新旧电厂全部投产,预计年耗煤3100余万吨、耗水2000余万吨,相当于60余万人一年的用水量。

那么,这里就涉及到取水指标问题,一方面地处黄土高原的准格尔旗历来缺水,十年九旱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黄河流域水资源紧缺。建电厂水从哪里来?如何做好水资源规划?总体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显得很重要。

“我们的水权是从巴盟转换过来的,这跟碳排放交易一样,要不鄂尔多斯没水,项目就没法上,说白了就是花钱买水权。”京泰电厂一名工作人员直言不讳,他们二期年耗水195万吨,除了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脱硫废水外,下一步打算把雨水收集起来再利用,以补充工业用水。

“股市和发电量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现在各地电厂多、发电量与日俱增,说明中国的经济是向好的。”一位在电厂工作多年的相关负责人称,目前火电供大于求,在这种情况下谁的管理有优势,谁的成本低,谁就能生存发展。

发电量供大于求,主要体现在蒙西网“窝电”方面。如何解决存量火电“窝电”问题,一方面蒙西网要设法增加电力外送量;另一方面是允许存量电厂(已建成电厂)上特高压。“这在技术上没问题,关键是政策的问题。”

在他看来,近年来持续走高的煤价使火电企业的日子大都不好过,尤其是蒙西网建成运营较早的火电企业。从电厂运营来看,煤价起决定性作用,是“风向标”。因为,电厂煤耗与水耗巨大,通常煤耗约占成本的60%,其余生产维护如水电及设备折旧等占40%。

创业创新,准格尔旗成投资沃土

“这账没法算,煤电投资收益悬殊太大了,没有可比性。”一位长期在鄂尔多斯管理电厂的国企负责人称,就拿一座2台66万千瓦的发电机组来说,投资50多亿元,设计使用年限30年,基本要15年才能回本。而当地某企业一座设计年产能1200万吨的煤矿,原投资24亿元,就按煤价低的时候计算,基本三四年就回本了,且近几年煤价持续稳定向好,利润就更高了。

这只是该企业煤矿赢利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其旗下还有年产1500万吨的红庆河煤矿、年产600万吨的特拉壕煤矿和杨四塔凯达煤矿等主力矿井,仅这几座煤矿井田面积加起来少说也有270余平方公里,且开采“寿命长”。像这样的企业集团,基本每年赢利50多个亿。

事实上,这些年鄂尔多斯持续稳定、向好的煤炭市场,再次成为央企、国企、民企集团等各方资本投资的首选。除原神华建设的中国第一大黑岱沟、哈尔乌素露天矿,神东天隆集团、补连塔煤矿、布尔台及上湾煤矿等老矿井外,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投资者来此“跑马圈地”,谋求煤田资源。

随便穿行鄂尔多斯矿区,千沟万壑间不时有电厂烟囱冒出缕缕白烟、蓝白相间的现代化煤矿筒仓及输煤栈桥分外醒目,随处可见高耸的电力铁塔及穿梭山间的一节节运煤列车,成为该地区特有的生动图景。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兖州煤业鄂尔多斯能化有限公司、皖北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淮矿西部煤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冀中能源内蒙古有限公司等大型煤企纷纷抢滩鄂尔多斯,布局煤电关联产业。

于2009年12月成立的兖州煤业鄂尔多斯能化公司,入蒙10年来,先后拿下安源煤矿、文玉煤矿、石拉乌素煤矿、营盘壕煤矿、转龙湾煤矿等井田,储备了相当数量的煤炭资源,年煤炭开采能力位列前茅,其资源储备及煤矿数量接近于当地大型企业伊泰集团。

记者了解到,皖北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西北板块鄂尔多斯控股有2家公司,掌控着23亿吨煤炭资源。而淮矿西部煤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则通过合资的方式经营有泊江海孜煤矿、唐家会煤矿、色连二号井三座煤矿,资源总量25亿吨。

除外来“和尚”好念经外,本土企业如内蒙古伊泰集团、鄂尔多斯集团、满世集团、乌兰煤炭集团、汇能煤电集团、伊东集团、蒙泰集团和蒙南煤炭公司等企业在煤电领域也均有不俗的表现。

如,鄂尔多斯集团,原伊克昭盟最具代表性绒纺明星企业,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凭借一句朗朗上口的“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全世界”的广告词,让鄂尔多斯这个名字如广告词寓意般那样漂洋过海、迅速升温,温暖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其品牌知名度可谓如日中天。

据业内人士测算,在煤炭产业循环经济领域,鄂尔多斯集团掌控至少60亿吨储量的煤炭资源,并构筑了煤炭、洗煤厂、电厂、气焦联产项目、硅锰合金和多晶硅等门类齐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成立于1995年的乌兰煤炭集团,是地地道道的本土民营企业,产业涉及煤炭产运销及深加工、热电联产、化工、机械制造、建材、酿酒、路桥、制药、餐饮酒店、地产、人造板及农牧业开发等多领域。

在煤炭及化工产业板块,乌兰煤炭集团与其他企业集团一样掌控的资源惊人:拥有温家塔、石圪台、特拉不拉、满来梁、后温家梁、荣恒等10座井工和露天煤矿,年累计生产能力3000余万吨。

事实上,无论是外来资本还是本土企业,这里早已成为各企业集团及社会有识之士投资的热土、逐梦的天堂。在准格尔旗这方神奇的土地上,各方携手演绎着生动的创业创新故事,积累着宝贵的内蒙智慧和内蒙方案。

科技引领,智慧矿山建设成效卓著

成立于2008年的内蒙古智能煤炭有限公司麻地梁煤矿,设计产能500万吨/年,井田面积20平方公里,投资19.5亿元,是自治区唯一一家智能化矿井,建设目标为“本质安全、成本管控、为员工谋幸福”。

“这个煤矿由安徽省属国企皖北煤电控股,股权成份较复杂。中间停停建建,直到2017年该公司新班子成立后才开足马力进行项目建设。”在麻地梁煤矿,该矿分管安全管理与组织的副总陈东春操着一口四川口音解释,之所以称之为智能矿井,一方面是是煤矿实现了万兆光纤到矿、千兆光纤到车间、百兆光纤到桌面。另一方面,近期在内蒙古自治区工信委的大力扶持下,井下开通了5G网络,所有井下工人可视频调度、实现了WiFi全覆盖。建设万兆光纤的目的是打通各种数据的传输通道,就像医生对病人进行远程会诊一样。

参观中,一行人来到矿灯领取处,陈东春用手指着墙上的一台虹膜机说,所有下井矿工要在这里用眼睛刷虹膜,然后领取矿灯,现在矿上有600多人,基本有300多人要下井。

领上矿灯的矿工,需到前面的门禁处刷脸、就像银行里办业务刷脸一样,刷完脸签名、存档、自动生成台账,然后进到里面,还有一道门禁,再一次刷脸,方可下井。

“这条斜巷有2500米,约2公里多,是按高速公路隧道建设和管理的,可对井下胶轮车进行红绿灯管控,实时测速、失控抓捕,完全是按照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在入井井口处,一位负责讲解的女大学生如是说,现在都不用上夜班了,所有设备都实现了智能化。

该讲解员所指的取消夜班,是指过去煤矿分早班、中班和夜班,三个班中通常有一个是检修班。自从上了这套系统,依托数据共享,厂家维修人员可根据数据识别设备运行是否异常,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检修,这样就不需要检修班人员了,只留早班和中班,这对煤矿工人来讲是“福音”。

在供应部仓储库房,相关负责人赵前进饶有兴趣地介绍,这是两台智能机器人,都是无人操作的,一般物资到货后,机器人根据之前打的二维码条码自动过来取货,然后根据重量,考虑就近、大小等因素将货物放到仓库对应的货架上。

据悉,具体原理是,“他们没有供应配送系统,各部门需要领取什么东西,在网上下单提交,经部门领导确认同意,这边库管员看到后,根据下单要求决定是否配送,然后胶轮车接到报警后就过来了,就像快递员一样,到这里来取货,这时他们的库管员根据单子点击确认,然后机器人就开始工作了。”

“这边的货架总共5层、1000个货位,机器人臂可升高至5米,我们一共购置了2台,每台五六十万元,是深圳一家科技公司生产的。这个仓库主要特点是省空间、安全、有保障,另外这样的仓库,过去需要十五六个人,现在五六个管理员就可以了。”赵前进说。

下一步,该煤矿计划打造煤矿通用件无人超市,也就是说平时没有人值守,持卡的人员刷卡识别即可进入库房,选好东西扫码付款,然后门禁自动打开。目前,这个项目正在开发程序。

赵前进坦言,像这样年产500万吨的矿井,正常需要一两千人,他们现在是600多人,相比没有实行智能化的煤矿,人员差不多减少了一半。

“其它煤矿只是某个点实现了智能化,我们矿是从地面、办公、仓储、销售,再到井下通行、生产、安全均实现了智能化,可以说智能化是全方位的。”该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建伟自信地说,煤矿最大亮点是井下煤机实现了远程控制和数据共享。

在麻地梁煤矿走访,给人的最直观印象是煤矿采用科技带来的全方位变化,处处体现着智能化。

准格尔旗能源局局长王军表示,要加快推进智慧矿山建设步伐,鼓励引导全旗所有煤炭企业积极参与到智慧矿山建设上来,逐步形成“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的采掘新局面,加快实现煤炭安全、高效、智能、绿色发展,全面提升煤炭工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责任编辑:李振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