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能源 正文

“链主”领跑 成渝氢走廊加速起势

2024-12-30 16:55 中国发展网 本报记者 王进

中国发展网讯 本报记者 王进 冬日阳光灿烂,有着“中国科技装备城”之称的四川德阳市透露出勃勃生机。12月26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实施五周年川渝主流媒体联合采访活动走进东方电气(成都)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德阳示范基地,蔚蓝的天空下,一座氢能全产业链绿色造“智造”工厂呈现在眼前,令人目不暇给。

“这是我们研制生产的MW级电解水制氢电气系统,那个迷彩的大箱子是我们正在试验的高新技术设备,这里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撬装加氢站,这个是70兆帕加氢机......”东方氢能产业与市场开发部副部长曹智会一边带领记者参观,一边介绍近年来基地在氢能产业发展及创新应用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从整个成渝两地氢能车辆应用示范来看,尤其是成都市做了‘揭榜挂帅’的项目之后,两地之间路上跑的‘氢’车已经有超过1000辆大关,氢燃料电池的应用已实现成都和重庆互联互通......”曹智会如是说。

氢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焦点和核心载体,在政策和市场双轮推动下,氢能产业战略性意义已成为行业共识。据介绍,近年来,国家明确将氢能作为未来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川渝两地认真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顶层设计要求,以成都—内江—重庆为主轴,以德阳、自贡、内江、宜宾等沿线城市为节点,围绕氢能产业研发、制造、应用领域,建立成渝地区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协同发展合作机制,共出台产业相关政策30余项,形成了以产业规划为引领、安全保障和财政支持政策等为支撑的产业政策体系。

在此基础上,川渝两地与重庆大学、中国汽研等重庆本地高校、科研院所和氢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度合作,以成都、重庆为核心打造技术研发中心和示范应用中心,构建以绿氢为主的氢能基础设施网络,创建以中远途、中重型商用车为引领的示范应用场景。

截止2023年底,两地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908辆(四川省累计推广600余辆,规模位列西部第一)。其中在成渝氢走廊沿线共投入燃料电池汽车875辆、建成加氢站23座,形成了互联互通的氢能经济网络,“双城引领、沿线辐射、差异定位、协同发展”的成渝氢经济带初步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内氢能产业先行者,东方电气集团坚持创新对标前沿赛道,协同全链拓宽氢能综合示范,持续投入建强产业核心环节,自2010 年起布局氢能全产业链,近三年研发投入超4.8 亿元,与川大、西南交大、西南石油等高校合作项目超20余项,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同打造氢能技术策源地。组建了四川省氢能创新联合体、建设了国家级氢储运加注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在技术攻关、多元示范、产业集聚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

成功打造光伏耦合PEM 制氢+多形式储氢+氢能应用的完整绿色低碳示范园区;其开发的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原位制氢技术为全球首创;50至98MPa固定式储氢罐设计制造水平国内领先;储运氢技术,燃料电池技术,膜电极产品关键指标行业领先。

截至目前,全国多地搭载有东方电气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的车辆已超500辆,安全行驶超4300万公里,单车最高行驶里程突破43万公里,居全国首位。正在大力度协同中石油、蜀道等上下游企业深入建设成渝、攀西氢交通综合网络及高原氢储供能示范样板。

“我们协同带动上游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70 余家单位以示范促降本,燃料电池系统成本从2018 年的2万元/kW 下降到目前3000元/kW 以下,主导重要零部件如氢循环泵、空气泵等成本已降低30%以上”。东方电气集团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下一步,集团将充分氢能“链主”企业优势,聚焦氢能技术创新,加大产业投入,协同多元示范,营造产业集群生态,进一步增强川渝氢能产业竞争力。到2027年,协同重庆持续做实“成渝氢走廊”,推广氢能车辆5000辆以上,同步拓展氢储能、热电联供等氢能多元应用领域,氢能产值可突破200亿元。(中国发展网)

责任编辑:刘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