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零碳”成虚名
摘要:零碳园区是指在一定周期内,通过清洁技术支持、碳回收技术、能源储存交换等方式,对碳排放进行减少、抵消或清除,最终实现碳排放总量在核算周期内“归零”的现代化产业园区。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评论员 白雪
在政策东风下,各地零碳园区建设热潮涌动。然而,热潮之中尤需冷思——零碳园区建设必须警惕“唯指标论”“唯技术论”,让零碳园区真正成为产业绿色转型的坚实载体。
零碳园区是指在一定周期内,通过清洁技术支持、碳回收技术、能源储存交换等方式,对碳排放进行减少、抵消或清除,最终实现碳排放总量在核算周期内“归零”的现代化产业园区。
零碳园区的核心在于系统化推进能源与产业协同转型,而非单点突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国家能源局日前印发的《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明确的八项重点任务中,“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与“大力推进园区节能降碳”居于关键位置。
在零碳园区建设过程中,若仅聚焦于铺设光伏板或采购绿电以达成“零碳”,却忽视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则无异于舍本逐末。无锡零碳科技产业园的经验值得借鉴,该园区不仅建设光储充一体化微电网,集成储能系统、零碳能源共享e站,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更围绕新能源、低碳技术引进培育了数百家创新企业,实现能源革新与产业焕新的“双轮驱动”。值得一提的是,该园区预计2025年建成低碳技术集聚区,实现零碳产业营收倍增,打造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零碳园区绝非能源系统的“独角戏”,而应重视其产业生态的重构。
建设零碳园区还要大力推进园区节能降碳,调整优化园区产业结构。推动园区建立用能和碳排放管理制度,深入推进企业能效碳效诊断评估,淘汰落后产能、落后工艺、落后产品设备,支持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鼓励企业建设能效工厂、零碳工厂。同时,鼓励园区布局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探索“以绿制绿”模式,支持高载能产业有序转移集聚,探索深度降碳路径。
建设零碳园区是一项创新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部分地方仓促上马项目,缺乏与城市总体规划、区域产业定位的衔接,导致资源错配与重复建设。因此,国家应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分区域、分类型的零碳园区建设指南,明确差异化发展路径。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扎实推进零碳园区建设各项工作。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