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革命在陇原:生态文明建设的甘肃答卷
摘要:甘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推进造林绿化、草原种草改良、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三北”工程六期规划建设任务达到6872.9万亩,居全国第二位。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王斌
“黄河之滨也很美”成为城市新名片,“兰州蓝”成为常态蓝,祁连山由“乱”到“治”大见成效,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扎实推进,黄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9年达到Ⅱ类……
“十四五”以来,甘肃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以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甘肃路径。
生态屏障持续筑牢
绿色版图不断扩展
甘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推进造林绿化、草原种草改良、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三北”工程六期规划建设任务达到6872.9万亩,居全国第二位。
祁连山生态保护实现常态长效:75.36万公顷林地森林蓄积量持续增加,75.27万公顷草原生态稳定性增强,5.21万公顷水域面积更加稳定,保护区内旗舰物种雪豹数量增加350只以上,成为全国32个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
夏河县、卓尼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崇信县、舟曲县被命名为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平凉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石羊河成为全国首批美丽示范河湖。
污染防治纵深推进
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
2024年甘肃全省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0.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2.7%。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8.6%。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实现“长治久清”;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黄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九年达Ⅱ类。
甘肃全省划定952个环境管控单元,从源头规范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完成65蒸吨及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累计完成改造59台6597蒸吨。全面完成986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建成省级地下水环境监测井460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29.98%,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黄河战略深入实施
流域保护成效显著
甘肃率先出台《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全面构建“1+N+X”政策规划体系。明确生态保护的红线、环境质量的底线、资源利用的上线。
加快实施黄河首曲湿地保护修复、祁连山北麓水源涵养、秦岭西段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石羊河中下游防沙治沙林草综合治理、陇中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项目,重点区域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2024年黄河玛曲段出境流量164.1亿立方米、增长4.2%,黄河甘肃段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7.56%,黄河临夏段凭借优美水环境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与四川、宁夏、青海三省签订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在全省12个市州24个县区开展流域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省级补偿资金达1亿元,生态补偿机制更加完善。
绿色转型步伐加速
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十四五”以来,甘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能源体系和产业结构持续向新向绿发展之路。
全省新能源装机累计达到7205.4万千瓦,装机占比达65.6%,发电占比达40.4%,装机量、发电量占比均居全国第二,甘肃电力已外送至全国26个省份。
着力打造风电、光伏、光热装备制造三条全产业链,加快培育氢能、储能装备制造两个新增长点,逐步建成西部乃至全国链条最完整、聚集效应最明显、辐射能力最强劲的新能源装备产业集群。
实施310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传统产业“三化”改造项目;落实“两高”政策,累计淘汰关停“两高”项目44个。更换工业设备4.1万台套、供热设备2.29万台套。
生态价值加速转化
“金山银山”不断变现
甘肃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争创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部分林草碳汇项目已成功交易,实现了“绿水青山”的“可量化、可交易、可变现”。例如,临泽县以沙治沙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功入选自然资源部第五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定西市通渭县水土保持生态产品转化交易成交额达1.1056亿元,创全国黄河流域新高;庆阳子午岭造林面积达49.7万亩,成为国家平台公示项目中面积最大的造林碳汇项目;张掖市积极探索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一组一院三中心六机制N平台”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组织体系,建立“资源核查-价值核算-开发交易-反哺产业、生态”的闭环机制,连续3年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超过2300亿元,努力打造西部乃至全国生态保护修复成果实现绿色价值转化的示范样本。
八步沙精神引领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根基在全民参与。甘肃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40年如一日的坚守,累计完成治沙造林30.6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近45万亩,栽植苗木7000多万株,把绿洲向沙漠深处推进30公里,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鲜艳旗帜。
八步沙林场管护区林草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不足3%提高到现在75%以上,形成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实现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的华丽转变,为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积极贡献。
武威市打造“全国荒漠化治理样板区”,综合运用人工造林、生物治沙、光伏治沙等多种模式,使曾经干涸的青土湖水域面积恢复到26.7平方公里。
“十四五”期间,甘肃全省累计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1171万亩,已经在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三大沙漠边缘筑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绿色长城。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