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杭州:一座城市的绿色奔赴
摘要:作为“千万工程”重要源起地,杭州市萧山区梅林村二十余年持续蜕变,如今已成为解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样板。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王健生 潘晓娟
盛夏的萧山区梅林村,光伏板在农居屋顶铺展成深蓝色的“田野”,与金色稻浪交相辉映;临平开发区的茧SPACE产业园里,智慧能源管理系统无声调度着每一度绿电;余杭区径山村的智慧路灯依靠阳光点亮,在竹林间投下柔和的节能光晕……浙江杭州,这座浸润数字基因的城市,正以零碳为笔,演绎着绿色低碳发展的生动蝶变。
8月初,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报道团走进杭州的城镇乡村,探寻这座城市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零碳密码”。
梅林村:
零碳乡村的“绿富”密码
作为“千万工程”重要源起地,杭州市萧山区梅林村二十余年持续蜕变,如今已成为解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样板。
“我们锚定未来能源与未来生活,打造工厂、民居、出行、驿站、建筑五大零碳场景。”梅林村党委书记杨燕江总结当地的发展“秘笈”。而记者则在实地走访中有了切身的感受——
国网杭州供电公司“零碳工程师”来涵彬介绍说,梅林村内领先建成光充储一体化系统,仅美好生活中心258千瓦屋顶光伏年发电超16万千瓦时,减碳94吨。
更普惠的是,50多户村民屋顶变身“阳光银行”。村民缪文孝、盛国江告诉记者,这些村民们不仅电器用上绿电,每月还有稳定收益入账。
梅林村建成萧山区首个光充储一体化充电站,25个充电桩让村民每年充电支出节省15%。
在梅林村,垃圾分类积分可兑换食用油,而低碳公园与“未来居”展厅润物无声引导绿色生活。尤为亮眼的是86亩渔光互补项目,水上发电、水下养鱼,“一地双收”年增集体收入超11万元。
当年引领村庄工业化的爱迪尔集团,如今变身“能效领跑者”。其厂区4.7兆瓦光伏项目年发电550万千瓦时,减碳3069吨。2025年落户的奔马低碳新材料智慧工厂,更以创新技术每年减少10万吨碳排放,为村域经济注入绿色增长极。
……
从阳光收益到产业升级,梅林村的变化深刻地印证了——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培育金山银山。
临平“中国绿港”:
零碳产业园的效益变革
每年节电收益约10万元、每年发电收益158万元……在杭州市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茧SPACE产业园以浙江首个民营低零碳产业示范园的身份,宣告着产业与生态效益的深度相融。
该产业园由杭州极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州极能科技”)投资建设,集聚着17家企业。杭州极能科技副总经理曹永杰向记者阐释了产业园碳中和(零碳)核心思路:“我们通过‘降碳’(节能改造)、‘替碳’(分布式光伏)、‘易碳’(购买碳汇)和‘生物固碳(植物的光合作用)’,打造可持续的低零碳样板。”
一系列详实的数据验证着“四碳”成果。园区利用屋顶安装容量2023.54kWp光伏,年提供212万kWh绿电;空调等系统经智能改造节能约4%;整体节省一次性电力增容费约百万元,年发电收益达158万元,节电收益约10万元。
“自研IXMS能碳管理平台是园区智慧内核。它实时监控能源生产消耗与碳排放,实现光伏发电最大化消纳与效率提升。效果立竿见影,园区绿色能源占比从零跃升至63.2%,万元产值碳排放强度骤降59%。”曹永杰说。
杭州是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近年来,杭州推进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建设,探索试点“零碳(近零碳)园区”,开展多技术、跨领域集成场景展示,将园区、工厂配建新能源项目和开展节能改造作为评价认定零碳园区、绿色低碳工厂的重要依据。
作为临平全力打造的“中国绿港”产业地标关键场景,茧SPACE的成功绝非孤立。临平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嬿指出,这里汇聚风电装备、高效节能两大支柱产业,前瞻布局氢能、固态电池等未来赛道,2024年绿色能源规上企业总产值达531.82亿元,稳居杭州首位。一个立足长三角、辐射全国的绿色能源创新高地正在加速成形。
径山村:
数字解锁零碳共富新路径
坐拥96%森林覆盖率的余杭区径山村,入选全国首批零碳村镇试点。其秘诀在于将丰厚的生态家底,通过科技转化为共富动能。
作为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村,高达30000个/cm3的负氧离子浓度是径山村的绿色勋章。3000亩茶园与万亩毛竹林构成强大碳汇系统,支撑“茶竹产业+休闲文旅”双引擎驱动。2024年径山村集体可分配收入88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超6万元。
村口的智能化电子路牌让人眼前一亮,当你选择目的地后,路牌就会指向你要去的方向,并告诉你距离。
沿着里洪溪绿道漫步,一排智慧灯杆引起记者注意。“眼前这款路灯一年所需电量约140千瓦时,全部由太阳能绿电供应。”径山村党委书记、村委主任俞荣华说。
扫描茶叶包装二维码,种植、加工、运输的碳足迹一目了然。俞荣华表示,碳足迹少的茶,每斤溢价15%仍供不应求。
浙江正泰搭建的能效云平台,让径山村的碳足迹清晰可见。俞荣华给来访的记者展示了一组充满“绿意”的数据:物联网太阳能路灯年节煤44800克;145个智能充电桩年减碳6482.4吨;光伏长椅、地灯等创意设施年降碳超208千克。
村里还创新推出“低碳信用积分”,将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30项行为量化积分,可兑换各类健康生态的日常生活用品等。俞荣华说,这种“行为-积分-激励”闭环,让零碳生活成为村民自觉选择,真正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同频共振。
当阳光转化为村民口袋里的收益,当产业园的降碳成就可观的经济回报,当森林碳汇通过数字技术链接起共富之路,杭州用“数字+低碳”在城市和乡村同时发力,书写着零碳转型的生动篇章,为全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杭州智慧”。
责任编辑:宋璟